时间:2021/7/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既然,淮源出于桐柏,还是有必要在全面了解淮河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桐柏山,及其淮源所出的桐柏山主峰凌云峰或太白顶。

桐柏山

桐柏山,位于秦岭向大别山过渡地带上,横跨鄂、豫之间,西北-东南走向,其地理坐标在:东径°10~°20,北纬32°11~32°26之间。

西北起自南襄盆地(亦称南阳盆地)东缘,东南止于武胜关至湖北大悟县与大别山相接,西南至湖北省枣阳、应山一线,东北界大致在河南洪仪河、桐柏县,湖北淮河店、董家河、浉河港至潭家河一带,山脉全长余公里。

以主脊分水岭为界,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各占一半。

以凌云峰为中心,东经元宝垛、田王寨、寇子垛、玉皇顶、鸡公山至大悟县与大别山相连。主峰南侧以七尖峰为中心,经大仙垛,延伸到华宝山,与大浪山相望。

桐柏山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

地质地貌

桐柏山,地处秦岭经桐柏到大别造山带中段桐柏造山带核心部,在华北与扬子两大板块聚合碰撞的大背景下,桐柏~商城大断裂带上,特殊的地质发育过程,形成了桐柏至商城断裂带构造遗迹,显露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板内隆起造山的完整过程。

复杂的地貌结构,造就了奇山异景,沟壑纵横,峻峰林立。

主峰巍峨雄峙,势压群峰,登高远眺,北视中原,南阅楚天,千山万壑,尽收眼底。

与主峰隔山相望的有撑天峰、东旭峰、晚霞峰、锦秀峰、险岫峰、飞云峰、玉皇峰、挺翠峰等十九座山峰,峰峦起伏,争奇耸秀。

其珍稀的地质遗迹,是研究板块运动的天然课堂,被地质学界称为“中国地质之谜”、“地质博物馆”、“地质橱窗”。

桐柏山地貌结构复杂,由南向北,沟谷发育,切划深度较大。

因而,奇山异石较多,地下矿脉十分丰富,初步探明矿藏达60种。

桐柏山里有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重质纯碱矿,有位居国内四大银矿之首的露天开采金矿,还有在世界首次发现,被国际矿物质学会命名的“桐柏矿”和“围山矿”。

桐柏山,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过渡带,位于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区域,区内南北动植物交汇,植被繁茂,物种丰富,区系复杂多样,森林覆盖率达95%。

山区奇峰竞秀,层峦叠嶂,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景象万千,具有南北气候交汇区,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中原罕见的原始次生植被,被称为中原地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

大复横云

自然资源

桐柏山,不少山峰海拔千米以上,山势陡峭,具有独特的气候观尝条件,每当冷空气过境,山间的云雾或淡薄飘渺,或绵厚稳重,或雄伟壮丽,或瞬间变幻,如玉带,似瀑布,行云如万马奔腾;忽而云蒸雾翥,峰顶为云海淹没,忽而骄阳当空,峰顶犹如孤岛,脚下好一派云海,蔚为壮观。

“大复横云”为桐柏八大景观之一。

以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为中心的太白顶风景名胜区,北至磨云山寨、南至田王寨,东与淮源固庙相连。

区内,沟深崖险、峰峦雄奇,寺特寨古,山壑奇秀。桐柏山主峰有原始森林余亩,植物多种,属国家珍贵植物有水杉、红豆杉、铁杉、香果杉、香棋、连香树、天竺桂、青檀等;有各种鸟类余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长尾雉、金雕、天鹅、鸳鸯、鹦鹉等;其它动物余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金钱豹、大鲵、水獭、青羊等。

桐柏山区,还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不仅有独特的淮源文化,更兼具盘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质文化和苏区文化。

历史描述

历史上,对桐柏山的描述资料还真有不少,有借山说淮的,也有说淮带山的,主要体现在一些诗词骚赋之中,特别是明清以后,尤为突出。

如:

清康熙年间,田雯《游桐柏山记》:

桐柏山在唐县、平氏南,由宛西行,土阜起伏,野阔烟疏,渡河过唐县抵平氏境。唐县古曰淮州,扼蔡之吭,而枕邓之背,盖古之战地。

……

山有二高峰,东曰胎簪,西曰大复,桐柏其总名也。

远望之,峻岽百重。云冒山顶,前后只如一山。及舁舆以入,登大复之颠,谓已逾千仞。

东瞻胎簪,双峦齐秀,其峻岽又倍过之,峰上有数百石囷,贯以石梁,故曰胎簪也。

清雍正年间,沈彤《寻淮源记》:

至桐柏之山,山绵亘可百里,西通襄阳之枣阳,东南连徳安之随州,峰峦森耸,夹道南北,有紫霄、翠微、玉女、卧龙、莲花诸名。

其道南最西一峰则曰胎簪。

……

大复之名,始见汉书地理志,志言:禹贡桐柏大复山,淮水所出,以为淮水出桐柏之大复山也,然胎簪亦固其源,不应独遗,则其时所谓大复山者,盖统胎簪以东诸峰言之(元和郡县图志,以大复为桐柏之异名,误)。

后人名最西一峰曰胎簪,余峰多别为之号,而最东一支遂专大复之名矣。

若道北诸峰,土人往往概称桐柏山,犹多沿禹时之旧云。

民国初年的沈秉璜先生,奉张謇之托,第一次以科学测量勘定淮河,来到淮源,对桐柏山也有记述。

其《勘淮笔记》中描述:

桐柏山,一名胎簪,亦日大复,又称天台,《禹贡》“导淮自桐柏”,其名尤古。

山在桐柏县治西南四十九里又半,山之方位在吾国西经三度八分二十二秒,北纬三十二度四十六分二十秒,山顶高在海平面上一千一百二十七公尺。(方位、高度均与现代数据有点出入)

胎簪为中峰,峰顶面积不足十亩,石质黄音赭褐色。

由山麓至顶峰,分东西两道:东道由固庙直至山巅,势极陡峻,驴轿皆不适用;西道过半山有桃花洞,春季花开,游人云集,所谓“桃洞铺霞”,为“桐柏八景”之一,但无旅店茶肆,寺僧或煮茶供客而已。

山之四周,从前盛产松杉,近年林政不修,居民任意斩伐,今已垂尽,只产药材,以桔梗为大宗。

余今登临远眺,按图引证,其山脉西抵枣阳,南达随县,周围约三百里。

胎簪峰高耸独秀,大分水岭画峰而过,为豫、鄂两省天然界线。岭北之水西归澧,其东下者则入淮,腕蜓曲折,势若长蛇,而且嵩岳背其北,汉水面其南。山之阴凝冰积雪,倏忽晦明。山之阳游飙吸欻,讴歌樵牧。峨峨大复,翼翼固桐,不独为澧、淮所发源,抑且为荆襄之要塞也。

山顶温度较山下为低,差数约在十度以上。……

桐柏者,举山之总名而言之也。

大复者,桐柏之别名也。

其中峰为胎簪山,故桐柏又有胎簪之称。

惟余山不可考。

对桐柏山描述最细的,还是乾隆版《桐柏县志》,内容非常详细。

《县志》以桐柏县城为中心,展开了山川形势的介绍,一一点出了山脉、峰岭、坡岗、寨洞和河川等一系列山川地理的方位、名称。

胎簪从起秀,淮水发其源,月河萦绕于左,腋翠屏叠峙于当前,北拱全豫,南扼汉东,巍然一要塞也。

桐柏山,距县西四十里,一名胎簪山,一名大复山,其岭别名太白,又名天台山。

唐人宋之问《送司马道士游天台山》诗有,“桐柏山头去不归”之句,疑即此山。

宋之问,字延清,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唐高宗上元二年(年)登进士第,历任内供奉、户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越州长史等,因谄附武三思、张易之流徙钦州,后被唐玄宗赐死徙所。《全唐诗》存诗三卷。

《送司马道士游天台》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

司马道士,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字子微,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居天台山桐柏观,屡受武则天、睿宗、玄宗召见,开元中奉诏居王屋山,备见优礼。

宋之问与司马承祯颇有交往,司马承祯仅存的一首诗就是《答宋之问》。

其山南接随州,西抵枣阳,巍然雄峙,为两淮群山之祖。

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峰,中有桃花、锣鼓诸洞,淮水出其左,澧水出其右。张伯雨诗有“桐柏山高在半天,峰峦平处住神仙”之句。

张雨(~年),旧名张泽之,又名张嗣真,字伯雨,钱塘(浙江杭州)人。元代诗文家、词曲家、书画家、茅山派道士。博学多闻,善谈名理。诗文、书法、绘画,清新流丽,有晋、唐遗意。曾从虞集受学,诗才清丽。年二十弃家为道士,居茅山,道名嗣真,道号贞真子,又自号句曲外史。

张雨传世书迹有《台仙阁记》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题画二诗》卷(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著有诗集《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五卷。

县初置名,盖以山名得之。

其山之在四,正者其东,则有石门山,距县东一百一十里,两山对峙如门,下有小岭,横亘若限路,出其中,为唐泌、信阳一带出入要塞。明李于鳞诗“明月不离桐柏水,浮云自发石门山”之句,盖纪其实云。

李攀龙,明山东历城人,字于鳞,号沧溟。少孤家贫,嗜诗歌,厌训诂之学,日读古书,里人目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擢陕西提学副使,累迁河南按察使。有《古今诗删》、《李沧溟集》。

桅山,在县东,孤峰,如桅故名。

乐山,在县东以确,邑有乐山,其峦巘高出群山,陟其巔者,每顾而乐之,故名。

铁山,一名铁牛陇,距县东七十里,上有铁山庙,有铁状若伏牛,天将两牛背先润。

映山,距县东九十里,在毛家集南,突地一山,形如卧牛。

其南,则有冠子垛山,距县南二十里,随州分界处,绝顶一穴,似礶。

翠屏山,距县南三里,罗列县治前,如帐如屏,峰峦秀丽,青翠宜人。

其西,则有琵琶山,距县西里许,俯伏山脚,酷似断弦琵琶。

龟山,距县西琵琶山数十步,山形如龟,故名。

香炉垛山,省志载此山在桐柏县西,求知远近。

牡丹山,距县西七十里,上产牡丹,每于春时花开烂漫,如锦绣。

孤峰山,距县西八十里,在平氏镇西里许,地突湧一山,上有祖师庙。

天木山,一名天目,距县西一百里,桐柏支山,晋祖逖将家属避难于此。

石柱山,距县西百里许,山上两石屹立如柱,柱有铁环,石刻“大禹系舟处”五字。

其北,则有黑石山,距县北五里许,山石绵亘数里,无树木,其色漆黑,故名。下有恨虎岩,即红石岩。

尖山,距县北二十里,上有尖山庙。

大红崖山,即红石岩,距县北三十里,悬崖中忽而洞开数里,百窍玲珑,每一洞烟起燎绕,遍山下临不测之深壑,上耸万刃之高峰,花频香于四时,鸟相语于朝暮,亦一胜地,也其险峻可以避乱。

围山,在县北七十里,拱围缭绕,为县治北面保障。相传明睦曾设官开矿于此,有旧城迹存焉。

其山之在四隅者,其东南,则有金台山,距县东南里许,上有金台观,观旁山麓有飞仙石,相传张三丰修道于此,梁沈约有金庭记。

沈约(年~年),字休文,吴兴郡武康县(今浙江省德清县)人。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少时孤贫,笃志好学。南朝宋时期,起家奉朝请,迁郢州外兵参军。南齐建立后,任征虏记室、太子家令、著作郎、国子祭酒。梁武帝萧衍即位,授尚书仆射,册封建昌县侯,历任左仆射、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

沈约撰成《宋书》“八志”是其重大功绩,“八志”共30卷,分别为《律历志》3卷、《礼志》5卷、《乐志》4卷、《天文志》4卷、《符瑞志》3卷、《五行志》5卷、《州郡志》4卷、《百官志》2卷。于典制记载溯源秦汉,尤详魏晋,弥补了《三国志》、《后汉书》缺载典制的缺陷。

网上查到,沈约有《金庭馆碑》,也称《桐柏山金庭馆碑》,将原文抄录如下:

夫生灵为贵,有识斯同;道天云及,终天莫反。终天莫反,故仙学之秘,上圣攸尊。启玉笈之幽文,贻金坛之妙诀。驻景濛谷,还光上枝。吐吸烟霞,变炼丹液。出没无方,升降自己。下栖洞室,上宾群帝。睹灵岳之骤启,见苍波之屡竭。望玄洲而骏驱,指蓬山而永骛。芝盖三重,驾螭龙之蜿蜒;云车万乘,载旗旆之逶迤。此盖栖灵五岳,未暨夫三清者也。若夫上玄奥远,言象斯绝,金简玉字之书,玄霜绛雪之宝,俗士所不能窥,学徒不敢轻慕。且禁誓严重,志业艰劬,自非天禀上才,未易可拟。自惟凡劣,识鉴鲜方,徒抱出俗之愿,而无致远之力。早尚幽栖,屏弃情累。留爱岩壑,托分鱼鸟。涂愈远而靡倦,年既老而不衰。高宗明皇帝以上圣之德,结宗玄之念,忘其菲薄,曲赐提引。末自夏汭,固乞还山。权憩汝南县境,固非息心之地。圣主缵历,复蒙絷维。永泰元年,方遂初愿。遂远出吞台,定居兹苓。所憩之山,实惟桐柏。灵圣之下都,五县之馀地。仰出星河,上参倒景,高崖万沓,邃涧千回,因高建坛,凭岩考室,饰降神之字,置朝礼之地,桐柏所在,厥号金庭。事炳灵图,因以名馆。圣上曲降幽情,留信弥密,置道士十人,用祈嘉祉。约以不才,首膺斯任。永弃人群,窜景穷麓。结恳志於玄都,望霄容於云路。仰宣国灵,介兹景福。延吉祥於清庙,纳万寿於神躬。又愿道无不怀,泽无不至。幽荒屈膝,戎貊稽颡。息鼓辍烽,守在海外。因此自勉,兼遂微诚。日久勤劬,自强不已。翘心属念,晚卧晨兴。食正阳於停午,念孔神於中夜。采三芝而延伫,飞九丹而宴息。乘凫轻举,留舄忘归。以兹丹款,表之玄极。无日在上,日鉴非远。铭石灵馆,以旌厥心。其辞曰:

道无不在,若存若亡。於惟上学,理妙群方。用之日损,言则非常。修焉灵化,羽衣霓裳。

九重峣屼,三山璀璨。日为车马,芝成宫观。虹旌拂月,龙船渐汉。万春方华,千龄始旦。

伊余菲薄,窃慕隐沦。寻师讲道,结友问津。东采震泽,西游汉滨。依稀灵眷,仿佛幽人。

帝明绍历,惟皇纂位。属心鼎湖,脱履神器。降命凡底,仰祈灵秘。瞻彼高山,兴言覆篑。

启基桐柏,厥号金庭。乔峰迥峭,擘汉分星。临云置墠,驾岳开棂,涧途蹇嵼,林圻葱青。

谁谓应远,神道微密。庆集宫闱,祥流罕毕。其久如地,其恒如日。寿同南山,与天无卒。

栾生变炼,外示无功。少君飞转,密与神通。因资假力,轻举腾空。庶凭嘉诱,永济微躬。

太乙山,即玉皇顶,在县东南四十里,今隶随州。

其西南,则有天封山,在县西南,一名大胡,比水出焉,南都赋曰,天封大胡,列仙之陬即此。

《南都赋》是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创作的一篇赋。此赋主要铺叙了南阳的地理位置、宝藏矿产、山岳峰峦、树木禽兽、川渎水产、原壤稼植、祭祀礼俗、士女游衍、新声妙曲等内容。作者以充沛的热情、严肃的态度、全面的眼光、生花的妙笔酣畅淋漓地赞颂了古都南阳,衷心深沉地寄托了他对家乡的真情挚爱。

全赋气势恢宏,感情真挚,构思巧妙,语言新颖。

张衡(78年—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南都赋》中有:

若夫天封大狐,列仙之陬,上平衍而旷荡,下蒙笼而崎岖,阪坻巀嶭而成甗,溪壑错缪而盘纡。芝房菌蠢生其隈,玉膏滵溢流其隅。昆仑无以奓,阆风不能逾。

其西北,则有杏山,在县西北,野杏遍山,每逢春则馥郁堪赏。

辉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山峰圆秀,石角崚嶒,扼卢家河流之冲。

其东北,则有卧牛山,在固县东北五里。

仰山,在县东北三十五里,上有仰山庙。

奶奶山,距县东北六十里,上有石奶奶庙。

高老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一名栲栳山。

其岭八岭,则有大小分水岭,俱在县西北三十里外。

冠子岭,在县西南二十里,随州分界处。

独树岭,在县东北二十里。

界牌岭,在县西七十里,上有界牌寺,枣阳分界处。

青阳岭,距县西七十里。

歇马岭,在县西北七十里,相传汉关寿亭歇马于此。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将。

关羽早年犯事,流落涿郡,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跟随刘备颠沛流离。徐州战败后,暂时投靠曹操,斩颜良,受封汉寿亭侯。

大岭,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路径险峻,为东北一方要塞,岭上平坦处有石佛一座,俗呼为佛爷洼,确桐两县分界处。

其岗二岗,则有东三十里岗,在县东六十里。

北三十里岗,在县东北五十里,以与东三十里岗相对,又名西三十里岗。

其坡一坡,则有老东坡,在县东北六十余里,上有石洞。

其寨一寨,则有田王寨,在县西南四十里,今隶随州。

其洞二洞,则有水帘洞,在县西南十余里,绝壁参天,飞来瀑布,银浪雪涛,排空直下,淅漓洞口,势若垂帘。县令李君士模诗“簷(簷,同檐)前珠幕晴飞雨,洞里石床暑也秋”,人称为名句。

桃花洞,在县西三十里余,胎簪山中,高丈余,深五丈许,旁有楼房,洞上下两层,左右两山间余又有洞数处,东南一洞名锣鼓,人在中击之如锣鼓声,对面洞深处有龙池,四时不涸。

其湖一湖,则有映山湖,县城东九十里毛家集,突地一山,状若卧牛,其下湖水澄澈,计方一顷三十亩。夏月荷香数里,清波照人,逾其水滨者朗朗然,见山光倒影几若向镜中行矣。

其大渎,则有淮水。

东流入淮之水,则有月河、石河、水沫河、水帘河、水磨湾、栗树河、出山河。

桐之水,不东流入淮,则西流入澧。

其西流入澧之水,则有澧河、红泥河、卢家河、红崖河、邓家河、秋河、曹家河、三家河、江河。

其入于淮者,为桐之东条水,诸水入淮,由淮以达于海。

其不入淮而入于澧者,为桐之西条水,诸水入澧,由澧河西南流浮于汉,汇于江,以达于海,可谓朝宗矣。

大复疑云

上面,有张图片,名为:“大复横云”。

“大复横云”是古桐柏八景之一,此景至今仍然常有,是桐柏山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观。

对于“桐柏八景”以后会再作介绍。

《桐柏县志》,把以桐柏县为中心的桐柏山的各山川地理,一一列举了出来。

其中,就说到了大复山。

大复横云之下,仍然是疑云重重,拿出来说说看。

关于大复山与桐柏山的关系,历史上说法很多,方位也各有不同。

因此,大复山是指桐柏山?还是指桐柏山脉中的那一座山峰?

笔者自查阅淮源资料后,一直有所困扰,仍处于梳理不清,整理还乱的阶段。

大明王朝的正德年间,复古派诗人李梦阳写专门写有《大复山赋》,以大复山为题,用诗赋话说了大复山。

正德,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年~年)的年号,明朝使用正德这个年号,一共16年。

        

夫大复山者,荆徼之名山,淮实出焉。淮过桐柏始著,于是禹导淮,桐柏始,淮、山二精,发于何生,产诸申阳,何生于是称“大复子”,实非遗淮,要作攸先焉尔。

余珍其人,爰造斯赋,不烦谛琐,义意毕矣。然词猥调迩,知音君子,谅有讥焉。

或曰,此山胎簪,亦其名云。

李梦阳在赋中明确认为:夫大复山者,此山胎簪,亦其名云。并由何生(何景明)讲到了山,也就是桐柏山。

噫吁戏,厥山峻崛岪兮,填鸿庞而导九川。

尔其岩峦??,崆巃巍,增崟重崒,合沓蔽日,曲勃焉安连,巉巉而栈栈。

乃有危峰七十,岳岳,峥?崿岞,松柏蒙焉。千里望之,蟺蜒飞飞兮,若斗龙之附于天也。

俯而察之,万山骈戢,剑森戟攒,烂若涌莲,下则无底之谷,呷坤维而曳元渊。

昔盘古氏,作兹焉,用宅,是以浊清判,三纪揭,澒洞开,明划日月。

厥山既形,余乃发,故尔上冠星精,下首地络,聚膏以为崇,渗津以成川。窍若浮肺,万谷濞旋。神瀑湧焉,飞流崩嵯,走壑蹴石,喷雪钉钟,砻砰铿鍧,迅霆击虹,震于太空。

若其势磄磅逆折,状若胎簪,嵩首殿其北,荆沔包其南,右标熊耳之岭,左朝桐柏之山。

其阴则凝冰积雪,晦明倏忽,翠筱丹泽。

其阳游飙吸欻,重黎攸宫。东有日华之林,阳荣之风。西则凉霏素露,凄凄清清,珠树灿英。

若尔材林浮云,宝藏蕃兴,腾气簸氛,至其触肤寸而起也。欐欐乎波骇山靡,不终朝而天下雨也。

于是,生人立,禽兽伏,草木殖,灵芝秀,宫阙醴泉喷其侧。

于上则神鹄威凤,翱翔吸甘华,百鸟从之振翰。若云中有元熊绿罴,驺虞游麟,猿猱麚麇,百千为群。樵采牧猎之子,唱歌出林,响振峡谷。咸蹩躠迸逸,不见踪迹。

于下则长淮发源,配天迪坤,混混沄沄,江河井尊。受圭上帝,疏秽锡存。

乃有祈灵丐禧,梯航而来,沉玉瘗璧,阗塞路逵。若尔幽岩之栖真兮,三三两两,御飙毂,抗霓旌,左控白鹿,右翳紫茎。嫽兮若将逝,邅延立回风,淹留兮攀林薄,逍遥兮山中。

于是,称曰:春草兮萋萋,思公子兮伤悲。君处丛篁兮终幽险,虎豹暮咆兮蛇虺舔。舕公子兮归来,云冥冥兮石濑潺潺。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祖籍河南扶沟。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称七才子)魁首,物善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著有:《乐府古诗》三十六卷、《疏书碑志序集文》二十七卷、《空同集》八卷刊行与世。

关于李梦阳,有一轶事典故“出对联”,非常有趣。

有一年,李梦阳督学江西,担任主考官,发现应试秀才的花名册上有一考生与他同名,感到有趣。

于是在唱名时,就和那同名秀才幽了一默:“小老弟与本官同名,真乃巧事,本官理当照顾。这样吧,我出一联让你来对,倘能当堂应对,你就算中举了。倘若对答不上,就请回去再苦读三年,下届乡试再来。”

那秀才也算是一位满腹文才的孔门儒生,听后微笑答曰:“大人倘出言不悔,请出句。”

李梦阳出了那精心构思的诙谐上联:“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此上联以其名同人不同,切合自己与那同名考生,暗合揶揄之意。

那考生听后一沉吟,拱手便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吾亦无忌”。此下联以其名“无忌”,双关两方不要忌讳。

而《大复山赋》中所提“何生”,为七子之一的何景明。

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河南信阳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

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首,文章篇,另有《大复集》38卷。

赋中“申阳”,指现在的信阳境,淮河出桐柏县入信阳,过大坡岭往下约6.5公里处,现有县道公路桥穿越淮河,在淮河南岸有个村庄,名曰申阳台村,据传有东周楚申侯修建的古城址,传说中申伯侯曾在这里建过申国国都,后迁都古谢城(今平昌乡古城村)。

此处已属于桐柏山东北边缘余脉,应该也是大复山之边缘山区了。

《大复山赋》的主要内容是描绘大复山的宏伟气势和奇特异景。

至于,大复山到底指是那一座山,历史记载多有不同。当然,其中也有不少资料,是引用而来的。

请列位看官一起来帮个忙,帮以判断。

《山海经·海内东经》曰:

“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入海,淮浦北。

今淮水出义阳平氏县桐柏山,东北经汝南、汝阴、淮南、谯国、下邳,至广陵县,入海。朝阳县,今属新野。”

《山海经》是中国一部记述古代志怪的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虽说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却是一本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是我国早期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版本复杂,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一书的书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大宛传》:“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这表明司马迁读过《山海经》。在司马迁之前,《山海经》的书名应当早就已经有了;而在更早之前,虽然还没有《山海经》的书名,但是《山海经》的文献资料应该也是早已存在的。

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

郭璞,字景纯。河东郡闻喜县(今山西闻喜)人。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训诂学家、风水学者、方术士。传说他擅长预卜先知和诸多奇异的方术,他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长于赋文,尤以“游仙诗”名重当世。

郭璞,自少博学多识,又随河东郭公学习卜筮。永嘉之乱时,避乱南下,被宣城太守殷祐及王导征辟为参军。晋元帝时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后为大将军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劝阻王敦谋反而遇害。王敦之乱平定后,追赠弘农太守。宋徽宗时追封闻喜伯,元顺帝时加封灵应侯。

《山海经》只说余山,桐柏山与大复山均未述及。

《尚书·禹贡》: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沂、泗,东入东海;

《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据传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

在《禹贡》中,没有出现“大复”一词。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

水经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夏本纪》属史类文学作品,创作于西汉时期,作者是夏阳。

在《夏本纪》中,也没有出现“大复”一词。

《尔雅》:

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

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

《尔雅》是辞书类文学作品,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但未载作者姓名。作品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是辞书之祖,也是一部典籍,被列入《十三经》中,是汉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后的作品。

汉元帝刘奭,子汉成帝刘骜。元延(前12年~前9年)是西汉时期皇帝汉成帝刘骜的第六个年号。元延二年,即公元前11年。

在《尔雅》中所说,东流为淮,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

也就是说,西汉年间,复阳县设在阳口,在大复山之南,且为桐柏山之一峰。

许慎《说文解字·水部》:

淮: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从水佳声。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

《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说文解字》是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全书共分个部首,收字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个,共字。

在《说文解字》中,非常简单,东汉许慎直接说:桐柏大复山,把大复、桐柏两山合在一起来。

班固《后汉书·志·郡国四》:

平氏桐柏大复山,淮水出;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在《后汉书》中,说法与《说文解字》一样简单,东汉班固也只说:桐柏大复山,同样是把大复、桐柏两山合在一起来。

应劭《风俗通义·四渎》:、

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禹贡》海岱及淮,淮、沂其乂,诗云:淮水汤汤,庙在平氏县。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

应劭,字仲远,汝南郡南顿县(今项城)人,东汉学者。应劭少年时专心好学,博览多闻。灵帝时被推举为孝廉。中平六年(年)至兴平元年(年)任泰山郡太守,后依袁绍,卒于邺。

应劭,博学多识,平生著作11种、卷,现存《汉官仪》、《风俗通义》等。对《水经》多有注解。

在《风俗通义》中,东汉应劭仍然只说,桐柏大复山,和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法完全相同。

郦道元《水经注》: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风俗通》曰: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

阚骃言复阳县,胡阳之乐乡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

上句,引自《水经注》卷三十。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因注《水经》而得名,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

阚骃,字玄阴,甘肃省敦煌市人,北凉地理学家、经学家。北凉灭亡后,入仕北魏。

阚骃,博通经传,聪明敏捷超过常人,三史浩瀚群言,过目成诵,当时人称他为宿读。阚骃注释王朗的《易传》,学子们借助此书学通经书,还撰写《十三州志》,流行于世。

《十三州志》是一部全国的地理总志。自汉武帝开始,逐渐将全国的行政区划分为十三州。东汉末年的十三州分别是司隶州、荆州、豫州、冀州、并州、兖州、幽州、徐州、青州、扬州、益州、凉州、交州。郦道元《水经注》引用《十三州志》材料多达百余条。

在《水经注》中,北魏郦道元引用《水经》说法,没有扩展说到大复山。同时也引用了《风俗通》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

桐柏,大复山两山,也是合在一起来说的。

盛弘之《荆州记》:

桐柏,淮源涌发其中,潜流三十里,东出大复山南;

《荆州记》,作者是南朝宋临川王侍郎的盛弘之。此书南北朝齐、梁、西魏间著述中颇见注称,唐、宋地理典籍中尤多征引,所引民歌民谣,颇有文学价值。

在《荆州记》中,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盛弘之说出“东出大复山南”,似乎把大复山和桐柏山分开了,且定位大复山在淮河之北。

颜师古《汉志注》:

应劭曰,复阳县在桐柏大复山之阳;

颜师古,名籀,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临沂(山东省临沂市),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隋时任安养县尉,唐贞观中,与魏征等撰修《隋书》。

太宗以五经传写多讹误,诏师古详加校订。学者竟就所知提出质问,他博引晋、宋旧文逐条答辩,时人叹服。迁秘书少监,校勘官藏图籍。官至秘书监、弘文馆学士。著有《汉书注》等。

在《汉志注》中,唐颜师古引用东汉应劭曰,“复阳县在桐柏大复山之阳”,这里的桐柏大复山,应理解成桐柏山的大复山,复阳县设在阳口,也即淮源在大复山之南。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二十一):

桐柏山,在县西南九十里。《禹贡》曰:“导淮自桐柏”。

淮水,出县南桐柏山,一名大复山。

淮渎庙,在县西六十里桐柏山东北。

李吉甫(年~年),字弘宪,赵郡赞皇(今河北省赞皇县)人。唐朝时期政治家、地理学家。少好学,能属文,贞元初年,迁太常博士,元和年间,两次拜相,辅佐唐宪宗开创“元和中兴”。

在《元和郡县图志》中,唐李吉甫说“桐柏山,一名大复山”,直接了当并指明方位,也就是说大复山是桐柏山的另一称谓。

萧德言《括地志》:

大复山南,今有淮源庙;

《括地志》,是唐代中国的一部地理学专著,魏王李泰主编,萧德言等撰,全书卷,以州为单位,分述各县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

在《括地志》中,唐萧德言说“大复山南,今有淮源庙”,也可以理解成,大复山在淮源之北。

李梦阳《大复山赋》:

夫大复山者,荆徼之名山,淮实出焉。淮过桐柏始著,于是禹导淮,桐柏始,或曰,此山胎簪,亦其名云。

李梦阳以大复山为题,诗赋此山,写到山、淮二精的好友何景明,自号大复山人,河南申阳人。

古申阳位于桐柏山区东首,现属信阳市平桥区、申阳台村,后迁址至平昌关。

何景明号称大复山人,明朝时的大复山应该就指现在的桐柏山,与沈彤的《寻淮源记》中,指后人名最西一峰曰胎簪,余峰多别为之号,而最东一支遂专大复之名矣,与《大清一统志》中,大复山,在桐柏县东三十里,桐柏山之支峰,基本一致。

在《大复山赋》中,明李梦阳说“此山(大复山)胎簪,亦其名云”,把大复山、胎簪山和桐柏山看为一体。

《大明统一志》(卷三十·南阳府):

桐柏山,在桐柏县东南一里,其山东南接随川界,西接枣阳界,峰峦奇秀,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峰,淮水出其下。近山,又有大木山,晋祖逖将家属避难于此。元张伯诗,桐柏山高在半天,峰峦平处住神仙。

淮水,在唐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即《禹贡》导淮自桐柏者,天下有四渎,此其一也。今桐柏支岗有水,泉潜流三十里,东出大复山,经汝宁、信阳县东流,防沂泗入于海。

《大明一统志》,由明代李贤、彭时等撰修的地理总志。以当时以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纲,以及所属一百四十九府为目,下设建置、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津、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等38门。书末记述相邻近国家或地区的地理形势。凡经书所载,咸在网罗;而子史所传,则举当收录,比较系统而集中地保存了明代政区的有关地理资料。

成书于天顺五年(年),共90卷,体例源自《大元大一统志》。

在《大明统一志》中,有“东出大复山”,也指淮水东出桐柏,应该也是把桐柏山和大复山看成一体的。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蔡氏曰:此导北条南境之淮水也。桐柏山,在南阳府桐柏县东里许。《山海经》曰:淮出余山注云:余山在湖阳东义乡西,盖即今桐柏县地。《汉志》: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大复山,在桐柏山之东三十余里。《志》云:淮出桐柏,又潜流出于大复山。《水经》:淮水出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胎簪山,在桐柏山西北三十里。《地志》曰:胎簪、大复皆桐柏之支陇,然则淮实出于桐柏也。自桐柏而东,出豫州之境而入徐州之域。泗、沂,皆徐州川也。泗水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西南历江南徐州城东北,又东南流经邳州城南,而沂水流合焉泗水,详见江南大川清河。沂水,出山东临朐县沂山,西南历沂州城东,又南至邳州城北,分东西流入于泗沂水,详见沂州及邳州。沂、泗并流,东至淮安府清河县治西南而入于淮。今黄河夺沂、泗之流,可见者沂、泗二水之上源耳。淮会泗、沂,由是而东,以达于海也。

《读史方舆纪要》,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古代中国历史地理、兵要地志专著,由明、清时期地理学家顾祖禹创作,中华书局于年出版。《读史方舆纪要》共卷(后附《舆地要览》4卷),约万字。常简称《方舆纪要》。共一百三十卷。作者于明亡后隐居不仕,历时三十年,约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年)成书。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年)。他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背诵经史如流水,且博览群书,尤好地理之学。

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清顾祖禹引用了“《地志》曰:胎簪、大复皆桐柏之支陇”说法。

然而,《读史方舆纪要》还有:“夫大复、胎簪之去桐柏也,仅矣。何必求胜于古人耶?”

看来,顾祖禹也有点分不清大复、胎簪和桐柏之间的关系。

田雯《游桐柏山记》:

山有二高峰,东曰胎簪,西曰大复,桐柏其总名也;

田雯(~年),字纶霞,一字子纶,又字紫纶,号山姜又号漪亭,晚号蒙斋,济南府德州人,官至户部左侍郎,世称田侍郎。

在《游桐柏山记》中,清田雯说“东曰胎簪,西曰大复,桐柏其总名也”。

但是,在田雯《桐柏山歌》中,却有“胎簪大复名不一,重峦叠嶂垂青鬟”的说法。

看来,诗人对胎簪、大复与桐柏的关系也是有疑问的。

胡渭《禹贡锥指》:

大复、胎簪皆其支峰

《禹贡锥指》,作者是胡渭。

胡渭(~年),初名渭生,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

胡渭采撷众说,一扫前人在《禹贡》研究上的附会,撰成集大成的《禹贡锥指》二十卷,附图四十七幅。

为人们理解《禹贡》时代的地理面貌以及历代的变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数据和重要的启示。

在《禹贡锥指》中,清胡渭“大复、胎簪皆其支峰”,很好理解。

沈彤《寻淮源记》:

至桐柏之山,山绵亘可百里,其道南最西一峰则曰胎簪。……

大复之名,始见汉书地理志,志言:禹贡桐柏大复山,淮水所出,以为淮水出桐柏之大复山也,然胎簪亦固其源,不应独遗,则其时所谓大复山者,盖统胎簪以东诸峰言之。后人名最西一峰曰胎簪,余峰多别为之号,而最东一支遂专大复之名矣。若道北诸峰,土人往往概称桐柏山,犹多沿禹时之旧云。

沈彤(~年),字冠云,号果堂,江苏吴江人。乾隆初,举鸿博不遇。因与修《三礼》及《一统志》,授九品官,以亲老辞归。著有《果堂集》等。

在《寻淮源记》中,清沈彤专门论述了大复山,并说“而最东一支遂专大复之名矣”,与上述各家论断,出入较大,是否值得参考?尚需思量。

齐召南《水道提纲》:

谓大复、胎簪皆桐柏之支峰也;

《水道提纲》,清齐召南著,是一部专叙水道源流分合的地理著作。书中早用经纬度定位,虽有错误,但仍为中国地理著作中的一个创举。

齐召南(~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朝官吏。乾隆初,曾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纂修,能参考内府秘藏的康熙五十七年(年)全国实测地图、《皇舆全图》及各省图籍,故对水道现势的记述较为准确。

书成于乾隆二十六年(),二十八卷。初无刊本,以抄本流传。至乾隆四十一年始于杭州刊行。末附《水道提纲天度刊误》。其后光绪四年()及1年(辛巳)上海文瑞楼刊本,均无《天度刊误》。

在《水道提纲》中,清齐召南说“谓大复、胎簪皆桐柏之支峰也”,很简单的普通说法,没有特别需要说明的。

《水经注疏》(卷三十·淮水):

引用《水道提纲》:谓大复、胎簪皆桐柏之支峰也。

《水经注疏》,为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藏书家杨守敬乃与门人熊会贞编撰。《水经注疏》吸取了历代《水经注》的研究成果,凡郦氏所引之书,皆著出典。以朱谋玮《水经注笺》为正文,考证精详,博采群籍,相互参证,疏之有据,对前人之失多所指正。

《水经注疏》原稿,至杨守敬去世前,仍未出版。此后,熊会贞继承师志,继续编纂。至年熊会贞去世,《水经注疏》虽有定稿,仍未能刊出。熊会贞临终嘱托同乡好友李子魁整理出版该书,8年李子魁在宜都各界的捐助下刊出《水经注疏》第一卷。年,《水经注疏》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影印出版,至年全书40卷出齐,共21册,附原稿之一(残卷),稿本是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从武汉藏书家徐行可处购得。年,台湾中华书局影印《杨熊合撰水经注疏》40卷,用的是前中央图书馆所藏《水经注疏》另一稿本。杨守敬《水经注疏》问世后,深受舆地学者的推崇。

在《水经注疏》中,清杨守敬、熊会贞只是引用,无需说明。

《大清一统志》:

桐柏山,在桐柏县西南三十里,东南接湖广徳安府随州界,西接襄阳府枣阳县界,上有玉女、卧龙、紫霄、翠微、莲花诸峰。淮水出焉,书《禹贡》导淮自桐柏。桐柏山在南阳之东,《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平氏桐柏山在东南,《元和志》桐柏山在桐柏县西南九十里,胡渭《禹贡锥指》大复、胎簪皆其支峰,《禹贡》则总谓之桐柏也。

大复山,在桐柏县东三十里,桐柏山之支峰。《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平氏桐柏大复山淮水出,盛之《荆州记》桐柏淮源涌发其中,漕流三十里东出大复山南,萧徳言《括地志》大复山南,今有淮源庙。

胎簪山,在桐柏县西三十里,《禹贡疏》胎簪盖桐柏山之旁小山也,《水经注》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寰宇记》山在县西北三十里。

《大清一统志》,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年)至道光二十二年(年),前后编辑过3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乾隆《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

全书共卷。排次为京师、直隶,然后是各省。直隶及“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首分野、次建置沿革、次形势、次职官、次户口、次田赋、次名宦,皆统括一省者也。

在《大清一统志》中,这部官方文献说,“大复山,在桐柏县东三十里,桐柏山之支峰”,与沈彤《寻淮源记》基本一致。

当然,沈彤也参与了《大清一统志》的修编。

乾隆版《桐柏县志》:

桐柏山距县西四十里,一名胎簪,一名大复,其岭别名太白,又名天台山。

淮水出其左,澧水出其右。

《桐柏县志》,由清乾隆18年(年),作者是巩敬绪,4册,卷8艺文志,分上、下2卷。

在乾隆年间的《桐柏县志》中,“桐柏山距县西四十里,一名胎簪,一名大复”,大复山只是桐柏山的另一称谓而已,也好理解。

沈秉璜《勘准笔记》:

桐柏山,一名胎簪,亦日大复,又称天台,《禹贡》“导淮自桐柏”,其名尤古。

胎簪为中峰,峰顶面积不足十亩,石质黄音赭褐色。

淮源之在桐柏,凡读《禹贡》者无不知之矣。而真源之所从出,各书记载,间亦歧异。《水经注》谓“淮出南阳平氏胎簪山”。《风俗通》谓“桐柏大复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从出也”。《山海经》谓“淮出余山,在东阳东义乡西”。《尚书》谓“导淮自桐柏”。《一统志》谓“淮出大复山,流数里,涌出三泉为井”。《桐志》谓“大淮出于平氏,始于大复,潜行地中三十里许,涌出阳口东去”云云。

桐柏者,举山之总名而言之也。

大复者,桐柏之别名也。其中峰为胎簪山,故桐柏又有胎簪之称。

《勘准笔记》,年(民国7年)沈秉璜奉张謇之托,到淮源第一次测量勘定淮河,年(民国8年)编写完成《勘准笔记》,年(民国15年)1月刊印,南通张謇和太仓毕诒策(字勋阁)为书题名,武同举为书写序。

在《勘淮笔记》中,民初沈秉璜先生也说“大复者,桐柏之别名也”

彤良翰《淮河源头考》:

大复为桐柏山一山峰,今名北山。余山为桐柏山别名。

“桐柏”二字在隋以前的古文献出现时,均指桐柏山,如《尚书,禹贡》“导淮自桐柏”,这个“桐柏”即指桐柏山而言,而不是指桐柏县,(注:因桐柏县始建于隋)。

桐柏山在河南、湖北两省边境,属淮阳山脉西段,西北——东南走向,主峰太白顶(一名太平顶、古名胎簪、余山。海拔米),在桐柏县城关镇西南三十公里,其峰西为淮河源地,也是淮,汉分水岭,分水岭北端一峰名大复山。(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

桐柏县在春秋时属楚,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年),秦占领南阳,设南阳郡,桐柏归南阳郡胡阳县(今河南唐县湖阳镇)管辖,故《山海经》有“淮水出余山,余山在胡阳东,义乡西”的记载。西汉时曾在今桐柏县境设平氏,复阳二县,平氏即今河南桐柏县西部的平氏镇。桐柏山在其东南,故《汉书·地现志》有“平氏,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复阳因在大复山之阳故名,复阳县故治即今桐柏县西部的固庙镇,古名阳口,亦名淮井铺,其位置在太白顶北侧,大复山之南,北靠淮河。

彤良翰,南阳市水利、地名问题专家,南阳市地方志编委会。年水电部治淮委员会编印的《淮河水利史论文集》中收录了彤良翰《淮河源头考》。

在《淮河源头考》中,现代南阳学者彤良翰先生说“分水岭北端一峰名大复山”,这又回到了宋朝前的基本说法,复阳县因在大复山之阳而名。

材料多了,一对比,就会显得有些纷乱。

其实,细细琢磨,还是些点规律的。

综合起来,历史上对于大复山的描述,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大复山在固庙(淮源)西北。

原因:因西汉时设复阳县,在大复山之阳,复阳故治在今桐柏县淮源镇。宋之前的资料基本持这种观点,当然有部分资料是引用而已。

但是,在中科院南京地理所绘制的版《淮河流域图》上清晰地标有“大复山”字样,应该是有出处的。

第二种观点,大复山、胎簪山均为桐柏山支峰,或者桐柏、大复为同一山名的二种不同称谓。

这种观点,基本上出现在大清中叶之后。

第三种观点,大复山在现桐柏县东的山脉,持这种观点,基本上出现在明末以后,而且在《大清一统志》等主流舆地资料中也出现。

当然,还有相反的观点,认为胎簪为东峰,大复为西峰,同出于大清田雯的《游桐柏山记》。

对此,笔者还是比较赞成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的说法。

《禹贡》曰:导淮自桐柏。淮之源与古不异也。或以为出自大复,或以为出自胎簪。夫大复、胎簪之去桐柏也,仅矣。何必求胜于古人耶?

大复、胎簪相距桐柏很近,何必一定要追究到底,在说法上超越古人呢?

这是历史和地理学家的事,民间也要拿的得起,能放得下,历史问题也好,地理问题也好,如果由专家寻源解答,也许会变得十分简单,或者就不是问题,哈哈。

清朝诗人田雯,在《桐柏山歌》中也提到此事:

蜿蜿蜒蜒桐柏山,别有天地昔人语。

胎簪大复名不一,重峦叠嶂垂青鬟。

胎簪大复名不一,桐柏山头别名多。

关于大复山的事情,只是就资料说资料而已,未能进行现场调查和判别,因此所谓分析,也只能就到这里了。

希望有知情者能联系告知,有爱好者也可借以相互交流,理清事实,揭开真相。

下一集《桐柏山(下)》,主要介绍颂歌桐柏山的一些古代诗词及桐柏胎簪山附近的传说故事,敬请继续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