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象网讯(记者李学义通讯员乔新强)9月12日,在鲁山县张良镇前营村的一个钢结构玻璃大棚内,几名村民正在采摘黄瓜。“从竹竿骨架到玻璃温室大棚,算起来,张良镇的蔬菜大棚已经进入第六代了呢。”一旁的张良镇党政办主任于吉良笑着介绍道。 张良镇种植蔬菜历时悠久,但长期以来都是露地种植。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该镇营西村菜农彭悦平率先建了一个0.8亩的竹竿骨架薄膜大棚,当年初夏,他家的西红柿比露地种植的提前了1个月上市,“物以稀为贵”卖上了高价钱,随后张良镇菜农纷纷效仿。“第一代”大棚“登场”,至今仍有个别菜农在使用。 竹竿骨架有个缺点:风刮日晒折损很快,在多雨的夏季,还得拆掉拉回家里妥善保存,非常麻烦。年,在扶沟县给亲戚临时帮忙的贺塘村菜农王全立,看到当地的水泥骨架大棚很是新奇,水泥骨架不用担心风刮日晒雨淋年年拆掉。于是他就在当地买了一些水泥骨架,运回老家建起了张良镇第一座水泥骨架大棚,这也是张良镇“第二代”蔬菜大棚的开端。 但水泥骨架也有缺点,就是表面粗糙,很容易磨坏上面的薄膜,于是在年左右钢材价位较低的时候,张良菜农开始使用镀锌钢管骨架,蔬菜大棚进入“第三代”。 上述大棚都属于“冷棚”,不能种植反季节蔬菜,所以经济效益一直徘徊不前。张良镇蔬菜大棚的“脱胎换骨”得益于国家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好政策,湾张村、余庄村、杜庄村等先后建起52座标准化暖棚,每个占地平方米,北、东、西面的保温墙是厚达1.2米的土墙,保温效果明显,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反季节的新鲜蔬菜瓜果,属于“第四代”蔬菜大棚。 土墙暖棚由于厚厚的墙壁占地面积大,北墙后面2米多宽、常年被遮阳的部分也没法有效利用。年秋,东营村引进了1座连体温棚,总面积有平方米,它减少了“围墙”部分的占地面积,属于“第五代”蔬菜大棚。 年秋末,县有关部门又援建张良镇振江农民种植合作社一座平方米的玻璃温棚,该大棚日照充足,夏季有电动风机和水冷散热片降温;冬季时,从顶部可以伸开一层无纺布保温,比连体大棚更加经久耐用,可以算作是“第六代”蔬菜大棚。 “蔬菜大棚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亩均效益也越来越高。”于吉良自豪地说。 (映象网平顶山新闻投稿邮箱:lx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