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www.mxxshi.com/ 扶沟县城东行6公里,有一个叫罗敷庙的村庄。罗敷庙村隶属扶沟县吕潭乡。全村分两个村民小组,户,多口人。县道由西至东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在罗敷庙村北,近靠县道有一座“秦罗敷庙”,庙宇占地约一亩左右,庙院内四间庙堂坐北朝南,庙堂前左右两侧有石碑几方,其中有两方咸丰年间的石碑(残)。石碑前面的松树郁郁葱葱,东西院墙下各有几株大叶桑树,甚是惹眼。 四间庙堂坐北朝南,分别供奉着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如来佛祖、观世音菩萨、人祖伏羲、秦罗敷等等诸多神灵。罗敷庙内神像供奉的排位较为特别,秦罗敷神像居东为上首,独居两间庙堂,其余诸神齐居下首,西边两间庙堂。一般常识,各地凡是全神庙堂一般主神位应居上首才对,而秦罗敷庙让秦罗敷居上首,其它神灵居下首,这样排位在全国庙宇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实属罕见。 逢每月的初一、十五,附近十里八村的信奉者会按时到了庙院烧香祷告,有时候甚至还有外地转程赶来的善男信女,虔诚地来到罗敷庙烧香许愿。据说,罗敷庙供奉的秦罗敷---秦姑娘非常灵验,只要是真心参拜,罗敷姑娘都会满足其愿望。 那么秦罗敷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什么供奉秦罗敷?秦罗敷庙与现在的罗敷庙村有何渊源?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拜访了秦罗敷庙现任主持王大云老师。在王大云老师那里,所有的疑问都得到了答案。 秦罗敷其人 秦罗敷是罗敷庙村人,只不过她出生于汉代。作为本村秦员外家唯一的女儿,秦罗敷从小就跟随父亲读书写字,跟随母亲采桑养蚕。秦罗敷知书达理、贤惠聪颖,而且姿色秀美,人见人爱。虽说是大家闺秀,家中富裕,秦罗敷从来不嫌弃穷人,并且常常接济村民,有时候还将自己亲手刺绣的蚕丝手帕赠与同龄伙伴。当时罗敷庙村边有一条河,名曰“蔡河”,秦罗敷常常在蔡河上浆洗蚕丝绸缎和衣物,秦罗敷出众的容貌会引来众乡邻驻足观瞧,每当此时,从小家教严厉、熟读《素女经》的秦罗敷大方得体地笑对乡邻。秦罗敷貌美的容颜,高尚的品性,深受村民爱戴。 在秦罗敷还不满二十岁时,奉父命,远嫁至蔡河下游、扶沟东南的陈州(现在的淮阳县)一户秋姓人家,其丈夫名叫秋胡。秦罗敷同秋胡结婚仅仅五天,秋胡便奉皇命前去鲁地(今山东省)兖州任职。送走了丈夫,秦罗敷在家种桑养蚕,纺丝织布,孝敬公婆,扶持家人。每当思念丈夫时,秦罗敷就跑到村外的一个高台上,眼望东方,期盼丈夫早归,夫妻团聚。几年后,秋胡回乡探亲,走到村边一处桑园,见桑园内一女子姿色俊秀,便上前搭话。秦罗敷见是一位官人,只顾菜桑,不予理睬。秋胡便说一些污秽的语言挑逗秦罗敷,秦罗敷不怯不惧,厉言相对,说得秋胡无言应答,摆脱秋胡无理的纠缠后秦罗敷愤然离去。到家不久便传来丈夫回家的消息,秦罗敷满心欢喜出门迎接丈夫,当看到自己的丈夫竟然是桑园里遇见的那一位语言轻浮的纨绔子弟,秦罗敷肝肠寸断,无地自容。自己在家孝敬长辈,谨遵妇道,而丈夫在外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在官场中不但没有学好,反而染得一身轻浮。判定丈夫定是一个不学无术、品性低下之人。一生高贵的秦罗敷怎么可能与这样一个人同床共枕?悲愤之下她便投蔡河溺水而亡。 秦罗敷庙 秦罗敷投河自尽后,按一般常识,尸体应该顺水漂流才对,然而,可能是秦罗敷的贞洁感动了上苍,秦罗敷逆流而上,尸体向上游漂至秦罗敷娘家村边时不在前行,只是在河水里圆圈打转。有村民认出了河里的秦罗敷,便将尸体打捞上来。当天夜里,秦罗敷给她母亲托梦,让人把她埋在蔡河边上,在离坟茔一箭之地为她建一座庙,说是生前没有为老百姓谋福利,死后也要为乡民去病躲灾,保佑乡民平安。据说在打捞秦罗敷上岸的地方,多少年来寸草不生。 村民遵照秦罗敷遗愿,在村旁修建一座庙,取名“秦罗敷庙”。秦罗敷庙建成之初村民就尝试着到庙里索要一些诸如盘子、碗筷之类的家中所需之物,第二天,庙台上果然有这些东西。如果谁家有个头痛发热,小病小灾的,来到庙里烧香许愿,家人就会很快痊愈。也有村民因下地干活,就将自己的孩子放庙中,由罗敷姑娘代为照看,等到干完农活回到庙里接孩子时,只见孩子已经吃饱喝足,玩劲正浓,孩子宁愿待在庙里也不肯随父母回家。村民完全相信罗敷庙极其灵验,有求必应,是罗敷姑娘在帮助他们,保佑他们。于是人们开始四处传播秦罗敷不畏权势,永保贞节的故事,以及秦罗敷庙如何灵验、有求必应。 据传说,河北大明府有一位老员外骡马成群,家财万贯,只可惜三代单传,好不容易夫人为他生下一公子,却身染怪病,瞧便众多名医,公子的病情不见好转,偶然间听说河南桐邱秦罗敷庙里供奉的罗敷女非常灵验,便让家人前去秦罗敷庙烧香祷告、许下宏愿。家人祭拜完后,还没有走到家,这位公子的病已经大为好转。等到公子病情痊愈后,员外爷赶了几十辆马车,携带庙院所需之物来到河南桐邱秦罗敷庙还愿。 从此秦罗敷庙的故事传便了全国,秦罗敷庙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各地纷纷修建秦罗敷庙,也许是传播出现错误,也许是以讹传讹,其他地方的秦罗敷庙多被叫成了秋胡庙。其实,秋胡庙里供奉的不是秋胡而是秦罗敷。只有秦罗敷的家乡扶沟县罗敷庙村中的这一座庙宇,两千多年来至始至终叫秦罗敷庙。人们为了纪念秦罗敷,凡是本村嫁出去的姑娘,无论多大年纪,即使七、八十岁的老太太,本村人依然把她叫姑娘。这一称谓在扶沟县一带非常普遍。秦罗敷所在村庄的村民为了纪念这个贞节烈女,把原来的村名改叫“罗敷庙村”。据说,淮阳县当地为了纪念秦罗敷,把秦罗敷经常登高远望的高台叫做“望鲁台”。目前,现在的淮阳县仍然存留“望鲁台”,并且有一个乡镇的名字叫鲁台镇。 现存的秦罗敷庙是年从村北搬迁到现址的。因为当时通往大广高速的县道需要加宽改道,秦罗敷庙原址正在加宽道路上,为了不影响施工,由当地政府部分出资,又加上众乡邻的捐赠和香客捐资的香火钱,在现在的地址上重新修建庙堂四间以及院落、庙门等等。庙内现存俩方清咸丰年间的石碑(残),以及年重修秦罗敷庙碑记。 罗敷庙村 现在的罗敷庙村,分两个村民小组,户,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为王姓。据本村《王氏族谱》记载,本村王氏同扶沟县城南王墩王氏同属一支。王氏先祖兄弟二人元末明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移的到扶沟,一居五里墩,一居五所楼。罗敷庙村王氏是从王墩迁移到这里的。据现任罗敷庙主持的王大云老师讲,罗敷庙村的王氏先祖最初从王墩迁移到万庄村,后又从万庄迁移到这里。另据村里老辈人口口相传,元代以前,本地居住的多是秦姓人家,由于连年战乱,中原大地被沦为战场,致使本地人四处逃散。王氏先祖搬迁至此后,当时取村名为“王村”,后来在村北发现罗敷庙残垣断壁以及众多石碑,村民重新修建罗敷庙,庙宇建成后信奉者众多,香火甚旺。于是又改王村为罗敷庙村之今。据《扶沟县志》记载,清朝时期聂楼地方中就包括罗敷庙村。现在的罗敷庙村隶属扶沟县吕潭乡。 关于历史上有关秦罗敷及罗敷庙文字记载 从汉代到今天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关于秦罗敷的故事已及罗敷庙村的历史演变,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说明白了,只能从过去的历史资料、碑刻以及文献中窥见一般。 《陌上桑》是中国汉乐府民歌的名篇,富有喜剧色彩的汉族民间叙事诗。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陌上桑描写采桑女秦罗敷的美貌与操守,以及反映了汉代社会制度即春兴季节太守出行劝课农桑。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秦罗敷是《陌上桑》的主人公,在《孔雀东南飞》中代指美女。 《春日游罗敷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叙写游罗敷潭的经历,描绘了罗敷潭赏心悦目的美景。全诗写得朴实自然,不露雕痕,却在朴实中隐含了人生的哲理: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的东西才会去珍惜。 《秋胡戏妻》中国元代杂剧作品。石君宝著。这是一则早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事见刘向《列女传》,唐有《秋胡变文》。“秋胡戏妻”戏曲名中的戏名叫做《桑园会》、《马蹄金》等。 扶沟县本地仁人志士关于秦罗敷及秦罗敷庙的诗词:《罗夫人祠辩》何出图,明朝万历十四年进士。《秦罗敷庙》清康熙年间扶沟县令屠又良。“古代千年尚到今,残碑未许痕侵。红颜不受桑间赠,差杀衣冠暮夜今。”清康熙年间中书舍人通许知县王应配诗,一:传说秋胡薄幸郎,却金贞妇有幽光。到今孤影临河水,更遣清风上陌桑。二:荒原遗冢漫争杨,此地相传是故乡。总是人心怀孝烈,芳踪到处说罗娘。“千年古庙寻芳踪,秦氏夫人跳蔡坑。”相传为扶沟知县因疏浚河道与西华知县没谈成后所作。 从汉代开始,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秦罗敷的故事广为流传。关于秦罗敷的文学作品也是层出不穷。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讴歌、探究、辨析。出现了庞大的文学作品。甚至有晋人崔豹对《陌上桑》进行了探讨后,在《古今注》卷中得出了:“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越王家令”的结论。包括现代一些文人对秦罗敷、《陌上桑》也有极高水平的研究。 同时,全国各地也不断有与秦罗敷有关的遗存、传说、标志物出现的报道。关于秦罗敷出生地的研究和争论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然而,在扶沟县吕潭乡秦罗敷庙村,广大村民一致认为,他们村就是秦罗敷的家乡。为此他们怀着对罗敷姑娘深厚的感情,据理力争。 目前,扶沟罗敷庙已经获得周口市人民政府、周口市文化局颁发的“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李玉明) 来源:桐邱居士新浪博客 责编:雨前送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