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让大部分农村人口回流建设家乡,这种想法是挺好的,相当于是在城里赚钱了,带着资金、技术等回农村,理论上来说可以实现农村大变样,建设资金有了着落,人气旺了发展起来也会很快。可现实情况恐怕难如愿,少数人愿意回农村发展,更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并不愿意再回农村生活,有时很怀念儿时在农村的生活场景,可让自己的子女重现这种生活状态,恐怕很少有人愿意这么做,所以也就有再也回不去农村的感慨。 结合我国的国情来看,城镇化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年到年,表现出来的数据就是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而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在年时,当时的城镇居民占比只有10.64%,农村的人口占比为89.36%;到了年年底,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为60.6%和39.4%,70年的时间,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转移,原来是1:9,如今是6:4,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占比还会进一步下降。在今年的“一号文件”中,再次重申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举措,那么我国是否考虑让大部分农村人回流建设新农村?笔者认为想法挺好,可现实难实现,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当前的主要发展趋势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往往以城镇化的比例作为主要参考值,比如一个国家的城镇化比例为20-30%,那么会认为属于欠发达地区;而当城镇化比例达到70%以上时,那么会被认为是发达地区。有了这个标准,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何农村人往城里跑了,人口向城市聚集,各种政策也倾向于城镇,如果出现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回流,那么意味着多年来的努力没看到成果,似乎又回到了原点。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城镇的落户政策,除了一线城市未放开,大部分地区是比较容易,就像江西省,今年全省放开城镇的落户政策,基本上只要农民有进城落户的想法,都可以实现落户在城里。相反,如果想把户籍落户在农村,那就不是容易的事,只会越来越难。 二、已经走出农村的农民,很难再适应农村生活 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进城的数量就不断增多,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变,进城发展可以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长时间形成的这种惯性思维,使得很多农民有了进城生活的想法,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很少愿意留在农村的,老一辈农民,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走种地的老路,也希望子女在城里安家落户,无形中就出现了“空心村”,老人、儿童留在农村,而年轻人进城发展。迫于医疗、教育等压力,不少人在城里买房后,就很少回农村生活了,也逐渐适应了城里的环境,建立了自己的关系网。如果让这类农民再回农村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支持乡村振兴建设,那么很多人会选择观望的。
三、返乡建设新农村,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支撑 今年的“一号文件”,再次重申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具体的举措,可以说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渠道。但如何将新农村建设落实到位,让农村经济焕发生机,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村一些走出去较为成功的企业家,被当地招商引资“召回”后,有的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获得较好的发展,出现了多赢的局面,还有的企业家回农村出现“水土不服”,最终打道回府,还是觉得留在城里好些。建设新农村资金投入是一方面,农村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有的地方投入会超出预算,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作为后盾,那么很难在农村坚持下去。此外,很多人不愿意回农村,是觉得当地农村缺乏产业支撑,回来后自己的一技之长没有用武之地,毕竟自己要养家糊口。 四、乡村振兴需要持久、不间断地投入 乡村振兴的发展,首要任务是吸引人气,让一些“新三农”人员愿意在农村生活,把人吸引来只是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如何把人留住,让曾经外出发展的农村人心甘情愿留在农村,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仅靠乡土情结只能支撑一段时间,根本上还得解决怎样把人心留住,仅靠一时冲动是很难留在农村的。今年国家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的部门,一方面体现出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有持续性,可能很长时间没有明显产出,但期间的投入却是不能间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让农村人回流建设新农村,不能再是“知青下乡”的模式,而是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让他们敢回农村、愿意留在农村,一些根本问题不解决,有时哪怕真回去了,也会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状态建设新农村就没有太大意义。当然,对于这种模式,也不要期望值过高,因为很多人的内心,对农村的留念停留在以前的记忆,时代已经变迁,当发现想象中的农村,和自己记忆中的有较大偏差时,容易失去那份美好,建设新农村需要有一定的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