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治医院有哪些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摘要 作者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市规划师黄豪在“规划师论丛”(年)撰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使命。但由于各地农村依托的发展环境各不相同,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既要有宏观政策指引,又需要在规划实践中根据地方差异有针对性地解决重点问题。广州市番禺区新农村规划在实践中初步探讨农业村的生态发展路径,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规划提供了一些借鉴。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广州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自年起,广东省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开始启动,广州市国土局番禺区分局精心组织完成了50个村新农村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本文通过番禺区榄核镇大坳村村庄规划实践,初步探讨农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希望为其他地区的新农村规划提供一些借鉴。 1大坳村现状及其面临的生态危机 1.1大坳村现状 大坳村位于番禺区榄核镇北部,交通便捷,全村总人口为人,土地面积为.34hm2,其中耕地面积为.54hm2。该村地处珠江口冲积平原上,地势低洼平坦,河涌水网发达,自然环境优越,是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农业村。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转变,大坳村第二产业面临良好的发展契机,~年,数十家企业选址于该村。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大部分企业未能正常投产,目前也仅有几家企业维持正常生产。从上一层次的区域规划分析,大坳村处于广州次区域农业生态保护区,规划要求大坳村要严格保护现有的基本农田,避免《广州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所确定的东岸城市带和西岸城市带之间出现新的城镇密集区,除原村庄居住用地仍然保留以外,不得再进行开发,已经建成的其他项目不得再进行改建或扩建,并逐步实现退城还田、还林。由此,大坳村的发展已不可能延续之前粗放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而应立足于农业,积极融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包括如何应对生态危机与如何发掘生态潜力。 1.2面临的生态危机 与广东其他农村一样,大坳村也面临着生态恶化的紧迫问题(图1),这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图1村建设用地现状图 (1)农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就高度城镇化的广东地区而言,农村是被城市所包围着的绿色斑块,既要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支撑,又要承载城市的各种污染排放。此外,长期超饱和状态的耕作和人口压力,使原本就脆弱的乡村生态系统面临破坏。 (2)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农民为求单位产出的不断提高而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不但严重污染农村水环境,而且直接危害农产品的生态安全,还深度破坏农业的伴随型生态系统,同时由集约化养殖场布局不当、治理不够所产生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另外,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升级,一些农村建起了水泥厂、化工厂、造纸厂、皮革厂等工厂,这些以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反积聚效应的农村工业化正严重威胁农村生态安全,污染治理也十分困难。 (3)农民居住环境治理滞后。由于传统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公共环卫设施严重不足、村镇管理缺位等原因,导致农民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态威胁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的紧迫性、艰巨性与重要性更加凸显。 2新农村生态建设的现实意义 生态保护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按照生态学理论,社会的转型是从产业的生态转型开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生态文明为根本取向、以生态资本为基础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平衡一旦破坏,其后的治理将更加困难。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标志着国家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治理环境的主战场放在了农村。 与城市不同,农村是淡水、耕地等资源的最大腹地,其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线长面广。从这一角度讲,建设新农村,改善村容村貌,营造良好环境,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依托,体现出保护大生态的宏观战略思想。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注重树立和运用大资源、大生态的理念,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要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节约型农业,建设绿色而美丽的新农村,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共生,确保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平衡。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举措。因此,大坳村这一类型的农业村生态建设对广州乃至广东地区新时期的发展尤为重要。 另外,新农村的生态建设也是对农民生态权的尊重。农民的生态权是农民在农村生态系统中对生态安全、生态利益、生态选择、生态保护、生态发展等所拥有的各项权利总和。维护农民的生态权,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主体权利保障的要求,保证和谐生态农村的构建,同时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问题提供长效机制,为维护农村生态平衡增强主体力量。 3新农村生态建设的途径 3.1积极发展农村生态产业 根据前文分析,大坳村应依据自身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构建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1)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围绕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深入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大坳村作为农业大村,应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农业生产,将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同时协调生产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并始终坚持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的发展原则。 (2)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坚持服务城市、提升价值、拓展功能、打造品牌的开发理念,将现代农业展示、农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有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园、农业产业园建设。 (3)发展质量安全、标准化农业。注重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地、肥、水、药、种、能的投入,积极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有效遏制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着力抓好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储运、加工、包装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消费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3.2合理保护农村生态资源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做到高效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农村生态资源,促进农村生态资源的显著增值,逐步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 (1)珍惜利用水土资源。根据《广州市番禺片区发展规划》《广州市番禺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番禺区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安置区及村经济发展预留用地选址规划》等规划内容(图2,图3),加强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并充分发挥河涌水网的灌溉、观光、旅游和休闲功能。 图2村建设用地规划图 图3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2)要推广利用新型能源。大力发展集约、循环农业。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村”。 3.3着力整治农村生态环境 依据《广州市番禺区村庄规划(—)编制指引》规定,要加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把村庄生态环境整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农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形成生态资源有效整合、环保设施统建共享、服务功能较为完善的新格局;要因地制宜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整体推进农村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灶工程,使村庄、街道的更新延伸到庭院,从而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和植被,搞好农村河涌整治及田园绿化,完善村庄建设管理机制,改善农村环境卫生。 4大坳村的生态发展核心 大坳村仍保留着岭南水乡人家依水而居的特质,体现出珠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较好结合。大坳村的河涌水网发达,两岸原生植被保持完好,加上多年农耕,田园景致典型。同时,大坳村河涌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村民生产生活的每个角落,所以其生态发展核心是河涌生态系统改造,主要涉及两类改造:河涌水环境改造、滨水住区改造。 4.1河涌水环境改造 大坳村河涌受上游厂矿排污及本地村民生活污水的影响,部分河段已出现明显淤积和污染状况。依据《番禺区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大坳村河涌综合整治重点要做到水清、岸绿、面洁、景美四点要求。 (1)调活水体,改善水质。河涌水流因受潮汐影响而有规律地改变流向,从而促进水环境的物质循环。但目前过多的水闸、泵站建设及河道截污设施的缺乏使水环境面临生态危机。要从区域角度重新规划,进行水闸和泵站调活水体的工程措施改造,开展河涌污染调查,控制面源污染。 (2)保护和重建岸边植物带。保护河涌断面,要注意维护和重建现有的河涌岸边植物带;对需要改造的河段,应以当地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为主塑造河道岸边植物带,并配合当地景观和河道生态需求进行植物配置。从生态学角度讲,一般认为:保护河流无脊椎动物的植被廊道宽度大约需要3~12m;满足鸟类迁移和保护鱼类、小型哺乳动物的廊道宽度大约需要12~30m;满足野生动物对生境的需求大约为30~60m的河流岸带宽度,可以截获50%以上的沉积物,控制氮、磷流失,为鱼类提供有机碎屑和多样化的生存环境。因此,实际的河涌改造需结合现状调研,划定合适宽度的绿化控制带。 (3)营造与周边环境和谐的亲水空间。亲水空间是人与水环境的过渡空间,是河涌、坑塘湿地与村庄公共开放空间、村民住宅的结合。当前河涌岸线上是村民的厨房和卫生间,或是简易垦殖的菜地,从卫生和水土保持的要求评价上讲均不合适。规划应从全村河涌体系考虑,划定岸线的不同保护控制区段,集中设置亲水空间,最大程度维护自然岸线。 4.2滨水住区改造 大坳村的生态发展应充分利用“水—居—田”这一物质环境格局,结合目前在全国蓬勃兴起的庭院生态农业建设,在生态农业和农业休闲观光上开辟发展途径,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庭院生态农业是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在农村庭院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建立农业生态复合系统,确保农业生产系统内物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流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庭院生态农业系统要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能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适应环境变化。大坳村的滨水住区可采用庭院生态农业“四位一体”的发展建设模式,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池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并融入河涌水网体系。在具体的改造中,需处理好河涌岸线与住宅、住宅与农田的衔接。 新媒体编辑:苏子语 审读:王青 终审:杨一虹 文章全文详见“规划师论丛”(年) 《新农村的生态建设的意义和发展途径探讨——以广州市番禺区榄核镇大坳村为例》 《规划师》近期文章推荐(点击蓝字可查看原文链接) 从“数据治理”到“信息化治理”: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方式改革探索——以长沙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为例 数字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新空间认知与分析 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相关研究 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基数转换方案研究 广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体检评估 基于大数据的空间治理智慧决策系统建设理论与实践 识别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