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3/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

这是一片丰饶的土地。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片历史底蕴积淀厚重的土地。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原腹地,河南省东北部,这里是一片广袤的平原,历经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亿万年的冲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

黄淮平原形成之前,或者更直接地说,在黄淮平原还是一片浅海的时候,这里肯定是没有人类活动的。

华北平原是在周边山体抬升,中心地壳沉降,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这种状况也包括以淮阳古陆为中心的黄淮地区。

第四纪冰川末期海岸线

要形成平原,特别是像华北平原这样面积广大的平原,长时期的地壳沉降是必要条件。今天华北平原从大约距今一亿多年的白垩纪以来,这里就一直是一个长期的沉降,地质上称为坳陷或盆地构造,沉降过程今天仍在继续。据华北平原沉积的厚度推算,这里沉降的速度能达到—米,沉降的速度也有愈来愈快的趋势,仅距今多年的第四纪以来,就有—米的沉降。但由于黄河搬运泥沙的能力超强,年搬运量可达16亿吨,使堆积的速度完全能够补偿地壳的沉降,并且还有富余,因此,大约在第四纪早期就形成了今天的华北平原雏形。地质年代第四纪早期的时间跨度从万年一直到一万多年,华北平原上的黄河下游河道在距今50—10万年之间就已经形成了,之后黄河孜孜不倦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华北平原这一成果。我们对华北平原的形成年代还只能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淮阳古陆由浅海成为陆地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变到底完成于何时,我们还不得而知。

曾有学者提出夸张的猜想,他们认为多年前的华北平原还没有诞生,那时的海岸线离今天的太行山、大别山并不遥远。随着黄河源源不断地将黄土高原的泥沙带到下游,留下大面积的冲积扇,华北平原也逐渐於积形成。数千年来,黄河经常决堤改道,其摆动范围北至天津,南抵江苏淮河流域,几乎纵贯了整个华北大平原。改道期间,黄河水侵入海河、淮河与其他河流的流域之中,与这些河流一起冲击,合力营造了今天的华北平原。

地质学家李四光在《古地理图》前言中说:“在5.7亿年前至19亿年震旦纪期间,境内绝大部分是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大片的淮阳古陆。”到了新生代(距今0.65亿年前至今),喜马拉雅山运动,河北西部的山地再次上升,东部继续下降,黄河从黄土高原上带来的大量泥沙,首先在山前河口一带形成一系列大小不等的冲击扇,且不断伸展,逐渐与淮阳丘陵相连接,由此形成了今天的豫东平原。据民国二十二年(年)《淮阳县志》载:“淮邑地脉低湿,然冈陵西来,实接嵩少之麓。”今淮阳境内周边至今尚保留着一些岗丘,较为有名的有淮阳的宛丘、扶沟的桐丘、鹿邑的隐山等。

扶沟县出土鸵鸟蛋化石

今淮阳区域在距今二三百万年前至数十万年前,气候比现在炎热,沼泽密布,水草丰盛,生活着鸵鸟、肿骨鹿、麋鹿等各种动物。年2月,扶沟县吕潭乡范岗村村民取土时发现10枚鸵鸟蛋化石,现藏扶沟县博物馆。西华、商水、郸城发现有30万年前的猛犸象化石。此外,今淮阳区域周边还发现有麋鹿、犀牛等动物骨骼化石。这些动物在远古时代能在淮阳一带生存,说明当时的气候比今天要温暖湿润得多。

多年前,华北平原还没有形成,包括淮阳在内的广大地区,仍然属于浅海或滩涂,这种说法显然难以接受,这与河南境内的一些考古发现不相吻合,不足为信。海岸线靠近西部的时候,豫西、山西、以及更广阔的西北高原,温暖多雨,宜于人居,那里仍是我们祖先活动的主要地区。随着黄河冲击扇由西向东缓慢扩大,增高和推进,大海被新淤积的大陆慢慢地推向东方,西北高原变得愈少雨干旱,生活资料开始显得越来越匮乏。人口不断繁衍,却面临着无以为生的窘境。相反,辽阔的华北平原、黄淮平原,新陆初成,气候适宜,其肥沃丰饶的黄土地,更是为农业文明的到来,和其后的高度发达,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源保障。于是远古的先民们便开始随着新大陆的日渐东延,开始了自西而东的迁徙。当然山东中部山区、西南的低山区在黄淮平原形成前已是大面积的海岛,5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他们应该是在地质年代中某个寒冷的间冰期,海平面下降,到处覆盖着厚厚的冰原时,沿冰原进入山东半岛的。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成为之后东夷先民的祖先。

进入石器时代以后,黄淮平原已经有了大量人类活动,以新郑市裴李岗遗迹最为典型,其中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更属于有八、九千年历史的文化遗迹。以淮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也应该有了人类活动,时至今日,淮阳县域内尚未发现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遗迹,但在以淮阳为中心的周囗区域内,发现裴李岗文化遗迹多达13处,其中扶沟5处,商水4处,太康、西华、项城、鹿邑各1处。淮阳居于这些区域的中心,暂时还没有发现,并不是说明没有,我们大可不必急于下定论,一切仍需经历时间沉淀。

即便能证明那个时候淮阳县域内已经有了人类活动,也不能说伏羲文化就可以被无限制地放大,就可以提前到八千年以前,因为裴李岗时代的先民,和后来迁徙到淮阳的太昊伏羲没有任何关系,二者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血缘关系,更不能因为他们的存在就贸然断言:伏羲文化远达八千年。进入氏族社会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概的时间界限为一万年左右,一直到新石器时代结束时。氏族社会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伏羲时代取母系氏族社会的具体时间,可以肯定的说,八千年的时候,中原地区绝对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人文初祖伏羲真像

这里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渔猎稼穑,辛勤劳作。这里古为太昊遗墟,神农所都之地,夏为豫州之域,商为虞遂封地。

疆域的发展和演化,和我们祖先的迁徙之路似乎有着某种浑然一致,天作之合的意味。

广大冲积平原尚未形成的时候,大海的边际和今天相比,应该靠西的多,所以那时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结合部,即便不是大海与陆地的分界线,起初会更接近大海,在那个时候,西北的广大地区也更按接近大海一些,那里的气候,比今天也更加温暖湿润,森林茂盛,资源丰富,这样的环境更宜于人类居住。地球已历经四十六亿年的演化,相比于地壳的沧海桑田而言,人类的历史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转瞬,而人类只是这茫茫宇宙中一粒渺小的尘埃。

随着黄淮、华北等沉积平原的形成,海退现象缓慢发生,西北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气候也就变得越来越干燥,逐步变得不那么宜居起来。西晋学者皇甫谧《帝王世纪》载:“伏羲生于成纪”。后带领族人不远千里,逐水而居,一路东行到达今天的淮阳附近,并定居下来。成纪,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市。伏羲和炎帝都是西来的,这是人类历史和自然变迁的巧合,还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必然呢?亦还是真的应验了人类同一起源说?我不认可人类同一起源说,但我相信解开这些历史谜团,不断丰富田野考古的成果才是寻找答案最靠谱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人类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大致在距今一万年左右。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以淮阳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频繁活动,繁衍生息。淮阳地区有传说记载的较早的人类活动是伏羲的到来。《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之墟也。”陈,即今天以淮阳为中心的大片区域。太皞,伏羲氏别称。《汉书地理志》:“陈国,今淮阳之地,陈本太昊之墟。”《淮宁县志卷一沿革》:“太昊之墟,古宛丘地。”

伏羲生活的年代,距今大致六千年,属于仰韶及龙山文化时期。淮阳周边县市散见仰韶文化遗址12处,其中淮阳刘振屯乡王禅冢文化遗迹,就属于仰韶文化遗址,近几年对平粮台的考古活动又有新的发现,在平粮台古城下存在一个面积更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区,这些田野考古成果都是对上述史籍记载的一种有力的佐证。

经过千里迁徙,伏羲和他的族人最终在宛丘定居下来,很多史籍称此过程为“伏羲都宛丘”。宛丘即当时伏羲到来的时候,淮阳地区的古地名,这有《诗经陈风》中的很多诗篇为证,当然六千年前的先民是否已经具备了概述地名的能力?宛丘之名是不是后人附会?这些问题的确值得商榷,但已不是今天研究的内容。我想要强调的是,伏羲都宛丘的说法,极易令人望文生义,依现代人的生活经验,误认为既都宛丘,那宛丘就应该是座城。其实伏羲所处年代的生产方式仍然是比较落后的,以采集、渔猎为主,并不具备建城定都的条件。因为人类进入城市时代的前提,是必须有高度发达的农业作为支撑,必须有足够多的剩余粮食来保证社会分工的实现。由此推断,那个时候的宛丘地区只是出现了一些临时性的定居点,搭起一片简易的民居。这样的定居生活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在更早的裴李岗文化时期,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开始搭建半地穴式的棚屋,开始定居生活了。不过那时的人们也并不是毫不设防,他们会在定居点周围挖出一圈很深的防护壕沟,以防止野兽和其他部落的突然袭击。那时,同类之间的互相残杀和奴役,远比今天严重的多,死于部族冲突的人数应远多于疫病野兽的攻击。

作者/来源:晓形楼主人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