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7/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全国重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5345588.html
“鄢陵县的好城墙,扶沟县的好牌坊。”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说的就是鄢陵县的城墙好,扶沟县的牌坊多而远近闻名。据说旧时,扶沟县城乡有牌坊七十二座,其中最著名的是县城里的牌坊摞牌坊和大司马、大司寇和大司徒坊。牌坊摞牌坊。据说,扶沟县城明朝出了个督堂。他当上大官以后,为了光宗耀祖,炫耀自己,就修了一座牌坊。正在修的时候,一个小孩放学回来,一见有人在他门前修牌坊,就说:“您把牌坊修到俺家门前,将来俺家的牌坊修建到哪啊?”这个督堂一看是个小孩子,就随口回答了一句:“你要建牌坊,就建在我这牌坊上头。”谁知这个小孩竟然掏出纸笔,不但要督堂大人出具文书,还找中人做了保。督堂大人以为这不外乎是小小玩童说狂话,作游戏,不以为然地全部答应了。不料后来,这个小孩果然当了官,而且比督堂的官大得多,一直做到兵、户、刑三部尚书,、太子少保的高位。他就在督堂家牌坊上边立了一个小牌坊。这个小孩就是明朝当过户部、兵部、邢部三部尚书的刘自强。刘自强先后当了三部尚书之后,在扶沟县城立了三座牌坊。立好以后,他就派家人请了扶沟县城东二里陆家桥(今农牧场陆桥)村的平志奇来观赏这三座牌坊。平志奇,号烟水渔人,民间俗称平烟水,是当时扶沟著名的书画大家,写的字入木三分,画的画栩栩如生。据说,他用毛笔在贾鲁河水面上写字,笔力遒劲到水流三里字才漂散。有一年临近村庄上的牛马羊常常来啃吃陆桥村的庄稼,怎么也赶不走。平志奇挥笔在陆桥庄稼地头庙宇的墙上画了一只老虎,竟然吓得临村的牛马羊再不敢来啃吃庄稼了。平烟水一看,刘尚书的三座牌坊果然修的气派,既高大庄严,又风格各异。奇怪的是在三座牌坊的上头正中间题写牌坊的地方却一律用红布严严实实遮盖着。平烟水不解其意,刘尚书笑着说:“烟水先生,此次请先生来观赏牌坊,就是想请先生猜一下我这三座牌坊,都起的什么名字?”平烟水一听,不加思索地说道:“不外乎大司马、大司寇、大司徒之类呗?”“哎哟,口说无凭,尚请先生给写出来为是。”刘尚书微笑一挥手,家人忙将如椽大笔和砚墨纸张送了过来,摆在预先放好的书案上。平烟水拿起笔来,饱蘸浓墨,一口气写下了“大司马坊”、“大司寇坊”、“大司徒坊”十二个大字。刘尚书一看十二个大字个个铁钩银画,耸若华山,稳如泰岳,气势非凡,不禁呵呵大笑,对平烟水一拱到底:“烟水先生为在下题写坊名,感激不尽。”说着就命家人把牌坊上的红布拉下,三座牌坊的题额处全都空着。平烟水这才知道自己上刘尚书的当了。原来,刘尚书三座牌坊修成后,给三座牌坊起名字却大伤脑筋,无奈之下,想到了平烟水。但他知道,平烟水虽是一介布衣,却性格耿直,不慕权势,尤其不愿意与达官贵人打交道。如果冒然请他给自己的牌坊起名题字,一定会遭到拒绝,因而使了这个小小计谋,就骗到了平烟水的起名与题字。平烟水为什么给刘尚书的三座牌坊分别起名“大司马”、“大司寇”、“大司徒”呢?原来,明朝人崇尚复古,朝野皆是如此,朝廷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就常常以《周礼》中的六官作为六部长官尚书的代称。即吏部尚书称为天官大冢宰,户部尚书称为地官大司徒,礼部尚书称为春官大宗伯,兵部尚书称为夏官大司马,刑部尚书称为秋官大司寇,工部尚书称为冬官大司空。这种风气,在文学复古派“前七子”首领李梦阳的家乡扶沟更为浓重。刘自强曾任兵部、刑部、户部三部尚书,所以,平烟水为三座牌坊起的三个名字,对刘自强的身份和地位来说,确实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可惜,这些牌坊,都在大跃进年代化为灰烬了。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