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来看,凡是有丰富水源的平原地带,必有城市的兴起、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和崛起。世界各大都市大都依河而建、因河而兴,如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哈得孙河之于纽约,我国历史上的洛水之于洛阳、渭河之于长安。

水系不仅带来丰沛的水资源,肥沃的冲积平原,更带来水运交通的便利,这些都是城市兴起的基础。缔造汉唐盛世的长安更是不同凡响,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八水指的是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它们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属黄河水系。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

八水绕长安

文明因水而兴,水源耗尽也会导致文明消亡。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最早它是“其水清澈,冬夏不减”,就是说它的水是非常清澈,冬天夏天的水都是一样的。但是到了汉代,由于先进水利技术的传入,楼兰人由游牧民族变为定居,屯田垦殖,引水灌溉,破坏了当地的水生态环境,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水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迫使楼兰人离开家园,原来兴旺一时的古国成为荒漠中的遗迹。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现在的首都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历史上,北京其实是一座水乡,这在黄河以北的地区尤为难得。

北京之多水,单单从海淀的地名中就可以看出来。

海淀的河:万泉河、肖家河、清河、北安河、金沟河路、永丰西河村、西北旺东河、紫金长河、旱河路、南沙河、长河湾、二河开、上河沿、安河桥、昆玉河、上河村、北玉河等。

海淀的湖:昆明湖、玉渊潭(八一湖)、稻香湖等。

海淀的泉:香泉桥、温泉镇、海淀泉庄、香泉环岛、双泉堡、冷泉、玉泉山、玉泉路等。

船坞:南坞、中坞、北坞、太舟坞等。

………………

老北京流传镇海眼建北京城的传说。说是刘伯温和姚广孝两个人负责建设北京城,发现北京城有那么几口海眼,如果不将其镇住,北京就会发大水。其中一个海眼就在北新桥。北新桥里的镇海神兽出来瞎折腾,刘伯温跟这个镇海兽商量,说要建造北京城,你先回井里去,什么时候这桥旧了你再出来,镇海兽竟然傻乎乎的同意了,就跳回了井里,然后这个桥就让百姓们起名为北新桥,这辈子都旧不了了。那条镇海兽也出不来了。这个传说,其实曲折地表现了过去北京这个地方经常发大水。

北新桥

在明清时期,寄居北京的南方士大夫们,还在写着北京似江南的诗句。

袁中道写了首《德胜门净业寺看水》:

南人得水便忘忧,两日三番水际游。

花露沾水浓似雨;潭风着面冷如秋。

拖沙带荇流何急?掷雁抛凫浪未休。

天外画桥桥上柳,只疑身在望湖楼。

净业寺位于西顺城街,西顺城街是东绦胡同、中绦胡同、西绦胡同与城墙之间的一条斜街,如今这里看不到水,只能看到成片的工地和拥堵的二环,远没有袁中道那种看出西湖望湖楼的感觉了。

即使到了近代,北京仍然是一座水乡。护城河边上经常见到骆驼在喝水。

在北京护城河饮水的骆驼

崇文门外的护城河

那么我们就要问,在历史上,北京的水系到底是怎么样?为什么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

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山水相连,要说水必先说山,地表的河流无非是高原或山脉上的冰川流向海海洋形成的。如果不是青藏高原上的丰沛冰川,以及西高东低的地势结构,中国也不会有长江黄河,以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景象。

北京地区处于燕山—太行山—华北平原交汇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最高峰分别是:西部灵山m、东部雾灵山m、北部云雾山m。华北及北京地区在40多亿年地球发展演化中,经历了四次大的海陆变迁,到中生代的燕山运动后,进入新生代(万年开始),逐步形成了华北平原,其北部为北京平原,北京平原西靠太行山余脉西山、北依燕山,向东南渤海倾斜,地质地貌学者将其通称为北京湾。

北京地形图

为什么北京年来始终是中国北方的重镇,最终成为京城,还得从守城和交通考虑:西北有南口,东北有古北口,平时通过这两个关口与大山北部西部民族经商交往,战时可守可攻;向东南通过古渡口(卢沟桥)越过永定河与华北平原相连。

北京湾内自西向东分布有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还有西侧、东侧与河北省共享的拒马河、泃河,总计五条河。古代北京城位于北京湾的中部偏西,从安全和宜居考虑,这一位置十分合理:密林高山挡住北方恶劣的风沙气候南侵,湾内气候宜人,西山清泉入京润泽京城大小湖泊,广泛分布的地下水流进京城大小胡同街巷水井,周边宽广的良田为京城供应丰富的农产品,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的画卷。

北京水系

这五条河都发源于太行山、燕山,山中岩石经过数千万年风化、冲涮、沉积,形成一系列的冲积、洪积扇和松散的冲洪积平原,相互交错联合构成了北京湾中的小平原。其中永定河最长,源头有二,一为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的桑干河,另一为发源于内蒙古兴和县的洋河,两河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流后称为永定河,下游经天津海河入渤海,永定河总长km,流域总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北京市内流经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五个区。

对这五条河的地位,有一种形象化的说法:

北京的诞生和繁荣,与母亲河永定河息息相关,史学界一直有“先有永定河,后有北京城”的说法。

永定河曾名无定河,如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样,咆哮的河水带来了泥沙和水患,也带来了平原的生长和丰富的水源,带来了文明的一次次演进,才有了北京城建城多年、作为金元明清三代王朝首都余年的历史。

永定河水系示意图

裹挟着上游从黄土高原带来的肥沃泥土,永定河在太行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之间左冲右突长达多公里,穿越河北省旧庄窝、幽州和北京门头沟山区的斋堂、雁翅、王平、妙峰山、军庄、龙泉等六个乡镇,在今天的门头沟区三家店冲出山口,形成了面积巨大的洪积冲积扇,填埋到因造山运动而正在沉降的“北京湾”凹地里。

永定河的洪积冲积扇面积巨大,北起今天的北京海淀区清河一带,南至大兴区黄村一带。包括北京城区及石景山、朝阳、大兴等区的全部,海淀区南部、丰台区东部、通州区西南部、房山区东部等广阔的地域。北京城正是坐落在以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为主,泃河、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洪积冲积扇为辅的这片开阔土地上,这里海拔5米至50米之间,地势平缓、河道纵横,历史地理学家称之为“北京小平原”。

“东控辽碣,北连朔漠,西接三晋,背负燕山,左拥太行,右濒渤海”——这是人们对北京小平原位置的精准描述。

俯瞰出山口一带的永定河,曾经在山峡中蜿蜒急奔的河道变得宽阔平缓,龙泉镇、永定镇两片小平原虽然只占门头沟全区面积的1.5%,但是却居住着门头沟区三分之二的人口。摄影/那仁木伦

永定河滋润了祖先们繁衍生息的土地

因为有大河,才孕育了文明。永定河上游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泥河湾是东亚古人类的发祥地,发现了40余处万年以上的古人类遗址,最早的接近万年。而在今北京境内,距今约20万年旧石器时代中期的王平村人、11万年前桑峪人和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东胡林人,皆沿永定河峡谷或其支流清水河畔而居。考古学家贾兰坡、黄慰文认为,永定河峡谷是哺乳动物迁徙的通道,也是古人类迁徙的通道。上述早期人类的子孙后来逐渐顺流而下,迁移到永定河出山口东西两岸一带,最后,才迁徙到北京平原。

而来自中原腹地的最早一批先民沿太行山东麓北上,试图向更北方的蒙古高原或者松辽平原迁徙之时,一条大河挡在了他们的面前,而在河的对岸,从内蒙古高原或松辽平原一路奔波而下的另一群人们则正在和他们遥遥相望。从那时起,一个连通两岸的古渡口便已经开始成形。作为挽结南北、交汇三个文明区域的枢纽,这处古渡口发展成为过往人们的停息之地,从暂时的歇止、到相对永久的居留之所。

但是,他们所面对的这条大河流量极不稳定,特别在每年夏季暴雨集中的时期,洪水暴涨,渡口附近随时面临着被覆没的危险。因此,人们继续向东北方向迁移,最终在距离渡口20余里的一处名为“蓟丘”的高地上停留下来,聚落成群,这就是北京城最早的雏形——蓟城。

年,侯仁之为“蓟城纪念柱”所撰《北京建城记》一文中写道:“北京建城之始,其名曰蓟……”在分析蓟城形成的位置时,侯仁之解释:蓟城正好处在古代永定河洪积冲积扇脊背的一侧,这里地势平缓,土壤肥沃,且有微微隆起的小丘(蓟丘)点缀其间。

蓟城城址正当古永定河洪积冲积扇的潜水溢出带,地下水源充沛,便于凿井汲水。而溢出地表的承压地下水,又往往喷薄为流泉,停潴为湖沼,甚至汇流为清澈的小溪、河流。

从官厅大坝到三家店水闸,永定河蜿蜒在万山丛中,被称为官厅山峡,又称幽州峡谷、永定河峡谷。“万迭山横翠,千盘河曲长”,峡谷长达.7公里。其中从官厅水库大坝到沿河城这一段,是其精华所在。图中永定河的一湾碧水以度的大拐弯、温婉地环抱着一座小村。这村里的人们,每天都枕着水声入眠。摄影/李长山

正是有了永定河水的滋养,古代来自三处远古文明的先民在这一地域定居、繁衍,从最初的简单村落逐步发展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早在东周时期,史书上便有了“武王封尧后于蓟”的记载。

历史上永定河的水源十分丰富,地下水资源充足,清冽甘美的西山诸泉主要是永定河通过石灰岩(裂隙)渗滤而来的,这些名泉之水汇成多条河流,流经今天北京城区大部分区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特别是明清时期,正是因为有了永定河间接提供的水资源,才使西郊一带的皇家园林得以不断扩展。今天北京城内的什刹海、积水潭、龙潭湖、莲花河、高梁河,均为古永定河河道的余脉。

从古蓟城内出土的大批战国至汉代陶井到明清北京城大街小巷数以千计的水井,其水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永定河。三国时期,永定河上曾修建过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戾陵堰、车厢渠,这个水利工程效益最好时灌溉北京周边余万亩土地,前后使用数百年之久,对北京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

可以说,历史上的永定河是京城的“生命水道”,滋养了北京城,养育了北京人。

而在永定河的上游、张家口涿鹿县一带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炎帝活动的重要地区。炎黄之战,就是黄帝联盟沿着永定河一路从山西跑到北京,打败了永定河下游的炎帝联盟。

《史记》黄帝本记记载,标志中华民族形成的几个重大事件: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合符釜山、建黄帝城都发生在这一带。永定河把中华民族第一城——涿鹿黄帝城与现在的国都北京城连接起来。

阪泉之战

(画面中的各种野兽,

其实是黄帝统帅的各个部落的图腾,

他们不是真的牵着熊猫出来打仗!

对,那个时代黄土高原还有熊猫出没)

这场据说发生在北京延庆阪泉村(另有河北涿鹿说、河北省怀来说、河南扶沟说,以及山西运城说)的大战进行了三年,最终成为炎黄部落形成的关键之战。黄帝在这场战争中,经“三战然后得其志”,阪泉之战以后,黄帝、炎帝连同分别从属于他们的一些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超越亲属部落联盟的新型联合体的雏形,确立黄帝的领导地位,拉开了英雄时代的帷幕。为了彻底征服炎帝,黄帝又派人出营劝说炎帝归顺,与之结盟。炎帝被黄帝的举措和诚意所感动,于是就同意结盟联合,甘愿称臣,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

永定河是一条非凡的河流,虽然不大,但它与长江、黄河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门头沟平方公里,有一半属于海相沉积的石灰岩地层,龙门涧、珍珠湖、南羊沟、黄草梁象鼻山都是比较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清水、斋堂、雁翅、王平、妙峰山、潭柘寺镇有大面积的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绝大部分是没有开发的处女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当地人生活里,这山、这水早已是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摄影/贺伟

永定河带来了物资流通的补给线

永定河劈开太行山余脉,形成了一条百余公里长的河谷,沿河两岸和沟谷地带最便于人们通行,因为这里既较少地付出爬山越岭的辛苦,又容易找到停顿修整的地方和水源。上古时代,炎黄通过这条河谷实现了融合,到了元明清时期,沿着永定河行走的,既有从西山外运煤炭山货的商人,也有贩运产自朔漠的骆驼马匹的商队,又有四面八方到妙峰山进香的善男信女。这条漫长的京西古道,是古时北京沟通西部省份的主要道路之一。

几千年来,北京地区形成聚落并发展成为城市,一直没有离开永定河流域中上游所提供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包括生火取暖的木材、煤炭,到建筑城池、民居的石料、石灰,食用的干鲜果品等。

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存在必须依赖水、粮、燃料这三大项货物的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沿着永定河展开的古道便是京城木材和煤炭的供给线。以木材为例,自辽金到明清,皇宫和北京城中居民消耗的木柴木炭多取自于永定河流域的森林。特别是明清时期,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加,木柴耗量更是惊人。明廷曾设有“惜薪司”,专门掌管皇宫的木柴、木炭供应之事。当时木柴砍伐后置于河中顺流而下,漂流至今天的石景山河段的渡口,捞上岸晒干再运往京城。永定河流域煤炭的开采则可追溯到辽代,今天的西山地区(门头沟、房山一带),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一千多年来,黑色的煤炭便通过永定河岸边的古道源源不断地运进京城。

沿着永定河散布开来的京西古道更是一条文化遗产线路。自从有人类在北京西山活动以来,门头沟地区出现了众多的古村落、古寺庙、古长城、古岩洞、古矿址、古地道、古墓葬,产生并传承了诸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这些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与交通道路紧密相连及相关,永定河流域文化,同时也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家店位于永定河总出山口处,明清以来是京西“西山大道”的起点,各种商品自京城至此,转往深山区;西部山区的煤炭、干果等物产在此集散,送往京城。因此,三家店村在明清时期,沿街布满大大小小店铺、煤厂,鼎盛时期多达多处,清乾隆时期形成商业发达的集镇,兴盛了数百年。三家店村主要街道至今仍保留着古朴风貌,近年来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