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70416/5291113.html 防卫用的栅栏、营垒、寨墙。《通鉴·高宗建元四年》:“经赴山民小寨,乡民奔乱不止,践寨而入。”《陈书》载南北朝已有寨。黄淮地区的寨多筑于清代。捻军起义后,清廷派周天爵率兵镇压,周到任后,即“谕民结寨”(贾兰田《璞山存稿》)以防御捻军,而捻军也有结寨自卫,一时间黄淮大地村寨林立,一直沿存至今。扶沟县有寨字的村庄33个,在清乾隆二十七年《扶沟县志》中出现的有潘寨、侯寨、苏寨、王颍寨、郭寨、周寨、魏寨、冯寨、庙头寨、李寨、郝寨、老寨、土寨、卢寨、宋寨、黄寨等16个,说明这些村寨是在清初或更早时候就存在的村名。其余带“寨”字的村庄有:卢小寨、朱寨、扈家寨、郝湾寨、大善寨、姜寨、李小寨、郁岗寨、郝小寨、小寨、黑蟒寨、罗家寨等12寨应是咸丰至同治年间(—)为防捻军而修筑的村寨。崔桥原归太康县管辖,乾隆版《扶沟县志》不显示,经查毛寨、席寨、人和寨、汴寨均是明末清初建寨,只有贺寨是防捻军修的寨。 消失的寨名18个,有胡庄寨,传为宋代呼延庆的后代,改胡姓隐居于此,结寨防御自守,初名三义寨,分岗上岗下双重寨,至清乾隆年间已无寨,即今之胡庄庙村。曹嘉寨,系明天启年间,御史曹嘉因得罪太监,革职后定居于此,筑寨防守,至清乾隆年间已改名曹家岗。百昌寨,清咸丰年间,王姓为防匪患筑寨,黄水时寨毁,今名岗子村。孙岳集寨,据村内碑文记载:汉朝时就有孙姓和岳姓在此定居,结寨兴集市驰名远近,后寨毁今名孙岳集。 周坞寨,周姓始居于此,因地势低洼,常遭匪患,村人筑寨防之,但清乾隆《扶沟县志》已无此寨名。万和寨,据《北街李氏》族谱载,清初,李氏八世迁此村时有万和寨,因有桥改名李桥村。秦岗寨,秦姓是此村最早的居民,拥有土地甚多,明万历年间为防匪建寨,今名秦岗。太极寨,是扶沟县最早称寨的村庄,相传春秋时楚国太子的儿子白公胜被封到白亭城,其弟在南边筑固王城定居,又称太极寨,明代称城二岗,今谐音为常岗。 人和寨,清乾隆年间任姓在此建村,称任家庄,咸丰年间筑寨称人和寨,清末又易名下岗村。洎水寨,李姓于明万历年间在双洎河河湾处建村,为防水筑寨,称洎水寨,后寨毁改名寨湾村。保和寨,明万历年间,吕潭镇已建有城墙,比县城的城墙还长24步,到清咸丰时,清廷要求各地建寨防捻军,吕潭镇改名保和寨以充数目,后寨名废仍称吕潭镇。济南寨,即今之吕潭乡齐村,济南寨的来历无人知晓。姜长寨,姜氏老三门姜尚衣分居于此建村,清代修有土寨,称姜长寨,又称寨上,黄水时寨墙毁,今名姜绍业村。中和寨,《清乾隆续通志》载“柏子岗即大扶城遗址,扶沟古名胜。唐初叛将王柏党葬于此,故名百党岗”清末修土寨名“中和寨”今名百党岗。顺天寨,刘姓在古蔡河边建村,清末修土寨称顺天寨,黄水时寨毁,今名河沿刘村。瓦屋寨,张姓明末从山东迁来,比较富裕,盖有楼房,建有土寨名瓦屋寨,黄水时寨毁,今名瓦屋村。 扶沟县地处豫东大平原西部边缘,历史上是军家必争之地。村庄为了防御外侵,各朝各代都建有村寨;凡有富裕人家的村庄,筑寨防匪防盗是很好的防御设施,因此历史上建寨比较普遍,或一村一寨,或多村联防修寨,只是未起寨名而已。年以前比较大的村镇,村庄周围都有或高或低的土寨墙,年后黄水泛滥8年,所有的土寨都被黄水冲毁。至今有寨名的村庄也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袁鸿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