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一、圉镇历史及名人概况

豫东大平原,古涡河岸边,有一个叫“圉”(音yǔ)的千年古地——圉镇,在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西南五十华里。她有着年的古县史,年的古镇史,加上春秋战国及以前夏商时代古圉邑的历史,历史更加悠久。正史上有记载的历史名人就有30多位。卓著者,有东汉初董宣、东汉末蔡邕、东汉末三国魏蔡文姬、三国魏高柔、西晋江统、大明御医李可大等等。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东汉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执法不避权贵,天子不能屈,敕为“强项令”,京师号为“卧虎”。

蔡邕(-),字伯喈,好辞章,妙音律,曾为议郎,以奏陈朝政罢,董卓时强辟之,三日三迁,拜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后为王允所杀,有《蔡中郎文集》遗世。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是蔡邕的长女,诗人、书法家,在三国魏时曾为兰台令史。代表作《悲愤诗》《胡笳十八拍》。,为中国古代十大才女,留下有“文姬归汉”历史佳话。

高柔(-),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省杞县南圉镇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以善于治法闻名。官至太尉,进爵安国侯。享年九十岁,历经曹操及曹氏五位皇帝。

江统(?-),字应元,静坐有远志,拜散骑常侍,著有《徙戎论》,有赋、颂、表、奏传世,其族江虨官历尚书仆射,江逌中书郎,江惇著《崇俭论》等。

李可大,生卒年不详,圉镇镇荆岗村人,明嘉靖年间秀才、御医、太医院副院判。《明史·李时珍传》称李可大医术精湛,为当时四大名医之一。其父李琚是举人,于明孝宗宏治五年()在圉镇主持修建三贤祠,纪念圉镇先贤蔡邕、董宣、江统,一时被传为佳话。

圉城故墟,作为千年名邑,旧为春秋陈(今河南淮阳)地,郑国取之。秦属砀郡,一说为秦代砀郡22县之一,一说是西汉初开始置县,始于公元前年汉高帝十一年,刘邦派樊哙到圉地成立圉县。即便以这年算起,到公元年撤县为镇,圉镇也已有年的建县史了。到了唐太宗贞观元年(),圉县废县为镇,并入雍丘(今杞县)。从这一年至今,圉(城)镇进入年的古镇的历史阶段。

汉晋圉城是圉县(曾改名圉城县)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有董、蔡、高、夏、江五大姓氏为名门望族,董宣、董并父子,蔡邕、蔡琰父女及蔡氏之蔡棱、蔡质、蔡贞姬(蔡文姬的妹妹)、蔡豹、蔡睦、蔡宏等,高柔、高光父子及高氏之高靖、高干、高俊、高诞、高韬、高浑、高慎、高式等,夏馥、夏静兄弟,江统、江惇父子及江氏之江蕤、江祚、江虨、江敳、江恒、江逌、江蔚等,皆以“陈留圉人”的正史记载,著称于世。

二、圉镇的前身圉城作为古县的历史

圉,为古字、古地,商代甲骨文中有“圉”字的记载。圉镇在春秋时称“圉”,属陈国,后不久即被郑国夺取,改属郑地。《左传》昭公五年(),有“郑伯劳诸圉”的记载(见下文详述)。

西汉初,圉入淮阳国为圉县,东汉初改属陈留郡。晋时为圉城县。唐贞观元年(),圉城县废县改镇,属汴州雍丘县。

关于“圉”地的历史变迁,学界目前多认为是,历史上的圉地处于夏商文化区域,为春秋战国古圉邑所在地,圉邑何时改为圉县,说法不一,一说圉县始置于秦代,是砀郡下辖的22县之一,一说西汉初始置圉县,归淮阳国。本文根据手中掌握的资料,对于圉地在秦朝是否已置县,尚不最后确定,留待以后考证,但确切无疑的是,西汉初,圉县已经存在,归属淮阳国,是西汉初淮阳国下辖的9个县之一,名为“圉”。

关于圉地的建县史,一说秦朝已有圉县,属砀郡。秦代有40个郡,砀郡有22个县。据后晓荣《秦代政区地理》一书(社科文献出版社年版)《秦代郡县列表》考证,砀郡下辖22个县,有圉县。这22个县包括砀县、芒县、下邑县、谯县、启封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写作“开封”)、岐县、陈留县、睢阳县、圉县、雍丘县、外黄县、单父县、济阳县、蒙县、虞县、襄邑县、谷县(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写作“菑县”)、大梁县、酂县、爰戚县、昌邑县、东缗县。

一说,周振鹤主编《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年1月第一版)《先秦卷》第页:秦王政三年(前),攻下雍丘,设为秦县,为秦设置的第个县。秦王政十七年,秦得郑,置为秦县。秦王政二十二年(前),秦置砀郡,设砀(第72个县)、睢阳(第73个县)等县。第74为鲁阳县,第为承匡、第为济阳,第为上蔡,没有提到“圉县”。砀在今安徽省太和县南,睢阳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且为砀郡的治所。

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左传》宣公十一年(前)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在这一年攻灭了陈国,把陈这个小国变成了楚国的一个县。北宋时官修的字典《广韵》对“县”字的解释中说:“楚庄王灭陈为县,县名自此始也。”

历史上的圉县,在西汉初归属淮阳国的历史是清楚的,下面一段专就西汉圉县做一小述。

据班固著《汉书·地理志》,西汉初淮阳国下辖9县:陈、苦、阳夏、宁平、扶沟、固始、圉、新平、柘。圉县是淮阳国管辖的9个县域之一。另据《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八下的记载:淮阳国,高帝十一年(前)置。圉县是成立后才被淮阳国管辖,还是淮阳国设置时,同时也设置了圉县,史料没有具体记载。据明朝万历二十五年()时任知县的马应龙进士纂修的《杞乘》“圉城”条记载:圉县在县雍丘(今杞县)西南五十里。《春秋传》“昭公五年,晋韩起如楚送女(注:有将此处的“送女”误为“逆女”即迎女的,楚对晋一方说为迎,对晋自己一方说则为送,就像今天说的送亲或迎亲)。旋过郑,郑伯劳诸圉”即此。《左传》所记昭公五年事,就是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年、周景王八年,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韩宣子(名韩起)与副手叔向去到楚灵王治理下的楚国护送晋女,郑国子皮、子太叔在当时属于郑国的边陲小城圉地慰劳他们。从公元前年至今,已是年前的历史了。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在《左传》记载此历史之前,圉地是早已经存在了的,是春秋及以前时期陈、郑交界处人口繁衍、交通便利的边陲小邑。从圉地南几公里外的竹林乡发现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仰韶文化遗址可以推测,圉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有先人活动,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对应的。

据中华书局年出版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张家山号汉墓出土的律令《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所载,西汉高后二年(前)中央直辖的县个,分布于《汉志》中的34个郡之中。陈留郡辖3县陈留、酸枣、尉氏,秩别六百石,淮阳国(郡名)辖圉县,秩别六百石,今地河南开封南圉镇。(肖爱玲著《西汉城市体系的空间变化》,商务印书馆年,第页),按照周振鹤“《二年律令·秩律》的历史地理意义”(《学术月刊》年第一期)关于西汉初的县的等级的划分,以八百石为大县、六百石为小县,当时的圉县按六百石的秩等只能算是当时的小县。后来三国魏时,蔡文姬为兰台令史,也曾享受六百石的俸禄。

圉县作为西汉初年的县级城市,隶属淮阳国。淮阳国下辖30城,圉城是其中之一。据记载,汉武帝建元三年(前)秋九月,公孙勇作乱攻圉,圉守魏不害讨平之。这是发生在西汉初圉县的又一个历史事件。当时,魏不害为圉守尉,江喜为圉啬夫,苏昌为圉小史。这三人在建元元年(前,中国历史上用年号纪年的开始)一起联手讨平公孙勇而受封。汉章帝时,曹褒(字叔通。薛人),为圉令。汉安帝时,周强为圉令,举荐高式。(《杞乘》五《历代秩官表》第三)

关于圉地的历史变迁,《钦定四库全书》和《大清一统志》都有简洁的记载,脉络清晰。先看《钦定四库全书?经部?春秋地名考略》(13卷,高士奇撰)中的“圉”条:“昭五年,晋韩起自楚至郑,郑伯劳诸圉。杜注,郑也。臣谨按,《陈留风俗传》曰:圉,故陈地,郑取之,苦楚之难,修干戈以虞患,故曰圉。《战国策》楚人説,顷襄王还射圉之东,解魏左肘。汉髙使樊哙下圉,置圉县,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后魏曰圉城县,属阳夏郡。北齐废,隋复置,属宋州。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废。五代周显徳三年,征淮南驻师于圉城镇,即此,今在杞县南五十里。”这里面反映出的一条重要信息,就是“汉髙使樊哙下圉,置圉县”,一来说明圉县是西汉初设立,二者还指明开始设置圉县的人是汉高祖刘邦的手下名将樊哙。说不准,樊哙还可能是第一任圉县令呢。

再看《大清一统志·开封府二·古迹》对于“圉县故城”一条的记载,也很简明扼要:“圉县故城,在杞县南,春秋时,郑地。左传昭公五年,韩宣子如楚,送女反,郑伯劳诸圉。后属魏。史记,楚人以弋说襄王,曰,王朝张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还射圉之东是也。汉置圉县,属淮阳国,后汉属陈留郡。晋属陈留国,后废。后魏景明元年復置后,改曰圉城,属阳夏郡。北齐废。隋开皇六年,復置圉城县,属梁郡。唐初,属杞州。贞观元年,废。萧德言括地志,故圉城有南北二城,在雍丘县界;寰宇记:在县南五十里。金史地理志:杞县有圉城鎭,县志,今名南圉鎭。圉城,北魏改圉县置,属梁州阳夏郡,隋属豫州梁郡,唐废,后为镇。金时属南京路。”这一条反映出来的信息,条目名称明确就是“圉县故城”,记述了圉县在贞观元年废县为镇前后的历史。《金史·地理志》称“杞县有圉城镇”,说明圉县或名圉城县在废县后,曾一度取名“圉城镇”,后来才改名圉镇、圉镇镇的。如果最近几年前“圉镇镇”取名为“圉城镇”,语意上两个圉字不重复,也保留了圉镇在历史上称作为城和县城的历史痕迹,当更可取。

清宣统二年《陈留县志》卷29人物4《文苑传》,在说到蔡邕“陈留圉人”时,在备注中,也使用了“圉县故城”的说法:“圉县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陈留县志》的记载很明确,圉在陈留的东南,而不是南边或西南,那就是说,古圉县是在陈留东南的杞县圉镇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

后人研究著作、国家重点图书《续汉书郡国志汇释》(钱林书编著,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兖州陈留郡下有17县,专门有“圉”条,汇集了南朝萧梁时刘昭给《后汉书》作注的《注补》,清朝惠栋的《后汉书补注》、清末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黄山《后汉书集解校补》等人对“圉”的考证研究成果。王先谦《后汉书集解》的文字是:“惠栋曰:《陈留风俗传》云:旧陈地,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虞其患,故曰圉。马应龙曰:圉令曹褒,见本传。周疆见《魏志·高柔传》注。又县人蔡勋;蔡携(音xié),子棱(音léng)、质,孙邕,见《邕传》。董宣、子竝(音bìng),见《宣传》。夏馥,见《党锢传》。高慎、子式;式孙靖;靖子柔,孙儁(音jun)、诞、光,曾孙恽,见《魏志·柔传》。”《集释》:“《令长考》谓圉令,又见《赵君碑》。”作者钱林书的“编者按”称:“圉县故城,在今河南杞县南。故属淮阳,有高阳亭。”刘昭《注补》:“《陈留志》曰:‘有万人聚,王邑破翟义积尸处。’”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郦食其,高阳乡人。《史记》沛公至高阳传舍。徐广曰:今在圉县,是也。先谦曰:《一统志》:故城今开封府杞县南。”

谭其骧主编“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之孟刚、邹逸麟编著《晋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第页:《集释》汇集方恺《新校》,说兖州统郡国八、县五十六时,也言及陈留国统十县之中有圉县:“《地形志》:圉城,晋曰圉,属陈留,后罢。《州郡志》言《太康记》无此县。未详孰是。本书江统、江逌《传》皆陈留圉人,是晋初当有此县,或太康末始省欤?又蔡豹,陈留圉城人,见《豹传》。又《蔡谟传》:谟,陈留考城人。考城,东汉县,疑魏时尚存。”

《后汉书》卷50《陈敬王羡传》载,陈王钧因“取掖庭出女李娆为小妻,复坐削圉、宜祿、扶沟三县”,安帝永初元年()前,圉、扶沟别属陈留。另还有洛阳刑徒墓砖文记载:“右部无任陈留圉髡(音昆)钳赵棠,永初元年五月廿一死在此下”。陈留郡接受了圉县、扶沟县,才形成了17县的规模,且至汉末未变。这17县即为《续汉志》所列的陈留、浚仪、尉氏、雍丘、襄邑、外黄、小黄、东昏、济阳、平丘、封丘、酸枣、长垣、己吾、考城、圉、扶沟。陈留郡隶属兖州刺史部。汉末大儒蔡邕(-)生活的时代,正是圉县被列入陈留郡的时代。

王莽新朝时,孺子婴居摄二年(7),太守翟义起兵讨莽,战莽将王邑于圉,不克死之。

汉时有《汉圉令赵君碑颂》存世,石碑现存于南阳市博物馆,碑文记载了南阳籍赵君担任过圉县令的历史。

谭其骧《秦郡界址考》述三川郡界云:高阳,亭名,《续志》属圉县。

西晋时期,曾一度取消圉县。雍丘、外黄隶属于陈留国。

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又设置了圉城县,至东魏武定八年()为圉城县治。

北齐时,圉城县再废县。圉城并入雍丘,和外黄一起,统属于梁州。

后魏时,圉城仍与雍丘并立为县,属梁州下的阳夏郡。

北齐武平四年(),圉城东门里建崇兴寺。20世纪60-80年代,崇兴寺房舍曾作为圉南村小学办学地点,在崇兴寺西北约1公里远的城隍庙被用作圉北村小学办学地点。

隋开皇六年()至唐武德七年(),置圉城县,又为县治。《杞乘译注》所谓:“圉城旧曰圉县,开皇六年置。”与雍丘县、外黄县并属杞州。后来,雍丘、圉县或圉城县同隶属于梁郡。唐初,雍丘县、圉城县、外黄县同属杞州。

开皇十六年(),于雍丘置杞州,雍、黄、圉三地属之。龙耳沟的记载早在隋朝就有,隋书《地理志》:“圉城有谷水”。

武德四年()5月,杞地入唐,复于雍丘置杞州,辖雍丘、圉城、外黄、陈留、襄邑(今睢县)、济阳(今兰考)6县。

唐贞观元年(),圉城县被废,降格为圉城镇,圉地进入古镇的历史阶段。圉镇旧有“大堂”,为圉城县衙遗址。

三、圉城废县为镇后的古镇史

唐贞观元年(),圉城县废县,合雍丘、圉城、外黄3县为一,统称雍丘(县),属于汴州。从此,圉城废县为镇,改为镇治,称为圉城镇。后又改圉镇保、圉镇社、圉镇区、圉镇、圉镇人民公社、圉镇乡、圉镇镇等名称。从公元年开始,圉城县便成为圉城镇了,开始了至今年的古镇历程。

唐朝以后,宋、元继续沿袭。连《金史·地理志》也有“杞县有圉城镇”的明文记载。元顺帝至元四年(8)六月,王主簿(正九品)到雍丘任职,与县尹、学监商议,在县下5个保建立了5处孔庙,圉镇保的孔庙就在其中。明代为圉镇保时,雍丘倡议在县下五保之地修建5处文庙,圉镇的“圣庙”即是那时重修。

明为圉镇保。交通便利。明代圉镇为开封-太康、归德-许昌大道的交会处,设有驿站,称圉镇铺。明初于古圉城的南部筑寨。嘉靖二十五年()重修南门。万历五年()又修北门。南门双重,北门为闉(音yīn)楼,东西门为单层。闉,本义指城防工事的门,基本释义是指瓮城(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的门。

圉镇西门里有伯喈胡同,即蔡邕故里。明代建有三贤祠。西北门有城隍庙、孔庙(一称圣庙),皆依县治之制而建。子在塔传为孔子厄陈时建。龙耳沟亦前代遗迹。以上文物,今皆荡然。“圉县故城”旧址犹存可辨。

《杞乘》记,万历二十四年(1)立碑《圉镇常平仓记》:“圉,故汉县,属陈留郡。(省略号)杞之一都会也。”

明崇祯十五年()冬,袁时中据圉,李自成讨平之。

清康熙十七年(),在圉镇东门处建普济桥。

清康熙四十六年(),圉镇建太山庙(又写为泰山庙)。

清咸丰九年(),圉镇为圉镇社,再修圉镇大寨,置四门八炮楼。清末圉镇秀才《八月初六日绘圉社形势图》,标示有城墙。城门、炮楼、城隍庙、龙耳沟等。

清同治十三年(),圉城镇重修孔庙中的圣庙大殿,留碑一通,记载当时情况。《古圉圣庙碑记》开头一段写到,“(子在塔改文峰塔,增广生员霍会然撰文)杞县西南五十里,古圉旧墟,有圣庙焉。邑史阙载,旁无可考。搜览残碣,盖昉(仿)诸前。明天启年间,与塔一时并建,云前碑所云,庙之易坏,不如塔之永久。且引鲁论子在回何敢死之句,故左建圣庙,右建宝塔。塔又东则建佛殿,且引鲁论子在回何敢死之句,题其额曰:子在塔识圣人迹也,呜呼圣人也。”等等。落款时间是同治十三年()。

民国九年(0),圉城改为砖筑,另辟西北一门,当地人称“小西门”。当时的圉镇为圉镇区。

年7月,蒋冯之战,两部在圉镇相持廿余日,大小数十战。

年3月15日,水东独立团在圉镇袭击日伪四区,俘区长徐茂先以下30人。

年6月19日,水东独立旅三十团在圉镇歼国民党河南保安团一部。

年10月,圉城大寨城墙及城门因军事需要被拆。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今,圉镇先后为杞县六区、圉镇区、圉镇人民公社,圉镇乡、圉镇镇,皆以此为治所。

年,有关单位文物来圉考查,古圉城南起圉城南门,北抵后城村北,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现今地上可见者高二三米、四五米不等。城墙为红岗土拌砂石夯筑,夯土层0.1米,夯窝径0.05米。城墙内外出土有石斧、石铲、石镞及春秋铜制戈、矛、剑、箭镞及汉代陶器鼎、罐、鸡、鸭、俑及绳纹筒瓦、梅花瓦当残片。当时有关单位在申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时,取名叫“古圉遗址”。如果按以往史书的记载取名“圉县故城遗址”当更可取。建议在以后的再发掘、再申报时,能取名为“圉县故城”,修建“圉县故城遗址博物馆”。

8年,圉镇发现有汉墓,墓室被盗,今存石门。城西米处有冢,高一米许,周长几十米,筑料同城址,出土砖、瓦、陶器与城内略同。俗称其地为“摸迷冢”。据考应为“烽火台”。或云为翟义时“万人聚”遗址。笔者小时候经常爬上去割草、玩耍,曾目睹,冢上长满藤条。

年代,坐落于圉北村小学中央的孔庙(又称圣庙)大堂犹存,笔者当时在这所小学读书,家父李存忠开封师范毕业后,担任当时小学的校长,三年级班主任王永兰等老师们都集中在大堂办公。

年,“古圉旧址”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出土有春秋铜矛、剑、戈和汉绿釉瓷壶、陶鼎、瓮、尊、绳纹大筒瓦等文物。

年秋,由圉镇乡人民政府出资,圉镇籍李旭受乡党委书记委托,在郑州邀请河南省群艺馆副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王今栋先生设计蔡琰塑像,塑像栩栩如生,矗立在圉镇北转盘处,成为圉镇90年代以后最著名的文化标志。当年,圉镇南北大道扩街,从十余米宽扩宽到三五十米。当时的乡主要领导有长远眼光。

年4月,圉镇乡贤李旭出资近30万在圉镇镇圉北村七组母亲李秀花一亩自留地上,修建了河南省第一处蔡邕蔡文姬纪念馆,建筑面积平方,上下两层12间房。该馆全面展示圉城圉镇历史、汉代房屋服饰、蔡邕、蔡文姬历史文化资料、书法资料、圉镇当地出土汉砖汉瓦瓦罐残片、蔡文姬纪念诗词画作、相关书籍、新闻报道等。《大河报》年4月9日有报道。纪念馆创办以来,举办了《大观》杂志“蔡文姬文学奖”“文姬诗会”等数十次蔡文姬主题文化纪念活动,成为圉镇的又一文化新地标。

年,圉镇被国家七部委列为全国重点镇。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技部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公布了全国重点镇名单,河南省共有个镇上榜。其中,开封市有杞县圉镇镇、通许县四所楼镇、尉氏县洧川镇、开封县朱仙镇4个镇榜上有名。根据7部委所下发的通知,此次全国确定的全国重点镇,需要人口达到一定规模、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潜力大、服务功能较完善、规划管理水平较高、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通知强调,全国重点镇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点和龙头。

-年前后,圉镇镇党委、政府在当时的镇党委第一书记常占军同志领导下,投资上千万元,完成南北3公里长的圉城大道及地下排水设施的施工,街道东西宽50米的圉城大道作为整个城镇的中轴线,成为圉镇一道靓丽的风景。

年前后两年,圉北村支委、村委,在圉镇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复建圉城北门、城隍庙,修建蔡伯街东西牌坊、文姬街牌坊,在蔡伯街西竖立“全国重点镇圉镇”景观石,文姬井一带20亩的集体土地相继开发出文姬池、文姬抚琴台、古井亭等文化旅游设施。尤其是圉城北门的复建,让世人看到了昔日圉城辉煌的情景,也带动了南门、东门、西门、小西门的陆续复建。

年7月,开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开封市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通知》和《开封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汴政办[]38号),文姬故里圉镇镇(古镇游)纳入开封市政府年前重点旅游发展规划。圉镇历史上第一次,政府文件明确圉镇镇是蔡文姬故里,而且,圉镇镇要发力发展古镇游,把圉镇镇的古镇旅游发展纳入开封市乡村旅游年的总规划。

年春,在安徽一家上市文化国企上班的圉镇乡贤李旭,受圉镇镇党委书记焦辉同志委托,执笔起草了两万余字的《文姬故里圉镇镇文化旅游总体开发项目计划书》,积极申请国家项目支持。

年下半年,占地20亩的文姬文化广场(含文姬大舞台)建成,圉镇又增添了一处群众活动的好去处。

年3月,李旭再次接受圉镇镇焦辉书记委托,作为主执笔,与镇党委委员吕存金联手起草第六批传统村落——圉北村调查汇总报告《河南省传统村落调查推荐表(圉北村)》两万余字、余张图片的写作、整理、填写工作,层层上报开封市和河南省有关主管部门。圉北村作为历史上的圉县县治、现今圉镇镇治所在地,资源集中,文化厚重,具备申报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的基本条件和诸多优势。

四、弘扬传承“圉文化”

圉地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圉文化”。圉地的历史是圉文化的根,要从陈国,更早的,要从上古时期淮阳陈地和开封东一带的伏羲女娲文化寻根,从高阳颛顼文化寻根,从曾经路过圉地的孔子文化寻找,还有,要从鹿邑老子李耳的道家文化寻根。古圉地作为一个交通要道,各种文化汇集,历史上的圉文化是“三教合一”的集中地,历史遗迹有普济寺(佛家)、城隍庙(道家)、圣庙(孔庙)、关爷庙(儒家),以及圉镇附近的72座孔子弟子庙为证。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并存之地。圉镇镇圉北村文姬街一号,李旭出资在建中的“圉园”,就是要建成一个以“圉文化”为主题的汉代建筑风格的主题庭院,占地一亩,建筑面积平方,已成功注册了“圉城”“文姬归汉园”两大系列十几种商标。

圉园依“圉”而建,望“圉”而名,旨在浓缩圉地方圆50里千年文化精华,传承圉地历代名人遗风及千年割不断的地脉文脉,萃集圉地文物、风物、实物精品,将建园人经年累月收藏的圉地风物、珍奇和现代青年才俊的文创精华,总汇为以“圉园”为中心的“圉文化圈”历史、文化、文创、碑刻博物馆,引领“圉城派”文学文化艺术人才发展。圉园东高西低,两半园拱门相连。园中设有“圉园”景观石、“圉”字文化墙、南门太守《圉城赋》照壁、圉城十大历史名人塑像、蔡邕《熹平石经》部分复制碑刻、蔡文姬《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全文碑刻、南宋陈居中绘画《文姬归汉图》砖雕、西晋江统《徙戎论》石刻、圉文化诗文楹联碑刻墙、圉城古城墙局部(仿汉院墙)、圉文化文物特藏室、文姬大舞台、豫人藏书楼(藏书近2万册)、文姬街一号文创馆,等等。园名题字及园中书法,系笔者之父、80岁老书法家李存忠老师多年用汉隶题写的圉文化主题书法总汇。“圉园”之名,系国内第一次使用。“圉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值得进一步深入发掘。

(全文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