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荨麻疹好医院 http://m.39.net/pf/a_9204186.html 河南手机报记者司艳雯 安置:这儿没家里舒服,但俺村管你吃饱不淋雨 贾鲁河从西华县红花集镇南凌村的东北方流过。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里,南凌村是贾鲁河的受益村。河附近几个村庄实行“河长制”,每周一有人去巡河。南凌村到贾鲁河有十几里地,村支部书记凌铁庄前些天才去河边看过,河滩上庄稼长势茂盛。 谁也没想到,有一天贾鲁河的水会带着希望和“破坏”一同到来。 7月20日,贾鲁河上游出现严重超能力洪水险情,泄洪刻不容缓。下游附近村子的村民得撤离。 比起其他村子,南凌村离贾鲁河远一些,因此南凌小学成为撤离群众的集中安置点之一。 7月21日上午,郑庄、凌桥两个村的村民开始往南凌小学聚集。他们有的开着小轿车,有的骑电动三轮,有的坐大巴,也有的徒步走过来。人们大多只带了几身衣服和床单。中午吃饭时还只有五六百人,到晚饭已有八百余人。 凌铁庄带着村里几个老党员安排群众有序落脚。南凌村水电网一切正常。凌铁庄家里本就是开饭店的,他组织几个会做饭的乡亲在自家饭店烧大锅菜。乡里统一安排调配生活物资,每天几辆大车拉着面包火腿矿泉水往十来个安置点送吃的。但凌铁庄觉得还是得用热饭热菜招待近邻。 一到饭点,凌铁庄和做饭师傅就骑着三轮车拉上盛满饭菜的不锈钢大桶来到南凌小学。乡亲们排队打饭。头天中午吃饭时,一位四五十岁的大姐从凌铁庄手里接过一碗豆腐炖粉条,吃一口就掉泪了。她难受,有家不能回。凌铁庄不会安慰人,只得一直说:“这儿没家里舒服,但俺村管你吃饱不淋雨。” 这多号人一天须得消耗多个馒头。凌铁庄跟其他村干部说饭菜都够简单了,不能再让乡亲们吃凉馍。上蒸笼馏馍!几个人支起一口大烧锅,一屉一屉往上摞。大家伙看见热腾腾的大白馒头就是亲。凌铁军说再没有比馒头更香的东西了。 人多事杂,难免有几个人头疼脑热。凌铁庄又组织设立临时医疗室,乡卫生院派来一名医生,另有三名村医值班。显然,南凌村做好了长期收留安置的准备。 22日,贾鲁河第一次泄洪。 受影响最大的是西华县和扶沟县交界处。乡亲们得知有些人家地里种的辣椒、花生和玉米都淹完了,坐在教学楼的台阶上叹气,“今年是没有收成啦。”不过想想自家村里没有水漫进去,也算值得庆幸。 孩子们趴在课桌上做暑假作业。凌铁庄说小孩们难得见到这种场面,可能是觉得新奇,反而不哭不闹。 转眼三四天过去。河东沿的小村子已经淹了,他谁也没说。河堤上有武警官兵驻守,眼前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凌铁庄想,他什么也不用操心,还不管好大家伙的吃喝吗?也不知道乡亲们还要在这里待多久。他又去准备第二天做饭要用的冬瓜了。 再撤离!一个都不能落 扶沟县谢岗村支部书记谢卫华的职责不是安置做饭。7月24日,平时水深只有两三米的贾鲁河,水位已经涨到48米,眼看还差二三十公分就要溢出河堤。大水来得快,情况十分紧急,而有些已经撤离的村民又返回家中了!谢卫华赶紧召集干部回谢岗村疏散折返的群众。 谢卫华已经三天三夜没合眼了。“眼睁得疼都睡不着。”有几个村已经进水,他不敢睡也不想睡。 21日,谢岗村接到通知,所有人即刻撤离。 谢卫华一遍又一遍在大喇叭里广播:“贾鲁河要泄大水,必须全部都走!”当天傍晚,全村多口人陆陆续续转移到镇上的文才学校。几名村干部到安置点照看村民,谢卫华和其余村干部留在村里值守。村子没人不行,万一大水来了也能及时反应。 22日凌晨2点,谢卫华正在村口守夜,接到村民谢中侠的求助电话,他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还独自留在家中!谢中侠一家去投靠亲戚,老父亲却无论如何不肯离家:“我老了,不给你们添麻烦。”谢中侠只得先将家人送走,又折回好几次,但始终说服不了父亲。谢卫华叫上几个人来到谢中侠家里,见软的不行就直接来“硬的”,连哄带“吓唬”老爷子:“到时候来大水了,家里没人你咋办啊,你想想不害怕吗?”说着几个人就把老爷子架上车,立即送到文才学校去了。 谢岗村的老人和孩子占比60%,谢卫华一刻也不敢放松。村里五六十个年轻人组成的预备队已守在堤上好几天没回来过,他们自愿在最危险的地方打沙袋。堤上有武警驻守,谢卫华倒也不担心预备队的安全。但要是后方家人出点啥事,他如何向这些孩子们交代? 不管是为了谁,一个都不能落下。 已经在安置点生活三天的村民有些待不住了。既然大水没来,他们想回家看看,有需要长期服药的要回家拿药。到24日,陆陆续续有四五百人折回谢岗村。 得知贾鲁河涨水消息的谢卫华带着一众党员干部火急火燎到村里“撵人”,大喇叭里熟悉的催促声又在谢岗村回荡了。 田地被泄洪的水淹没 7月27日,从村庄撤离出来的群众仍然不能回家。但他们相信回家的日子没多久了。地里的庄稼还能再种,村里的房子也能再盖,只要人在家就在。贾鲁河的水冲不散周口人民的坚守和希望。 本文来源:河南手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