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种文化有一种文化的性格,一座古城有一座古城的灵魂。商丘文化的性格是什么?商丘古城的灵魂又是什么? 记者在翻阅古城厚如地层的历史中,在与行走在古城历史深处的人物对视中,在解读古城每一种文化符号的真实诉求后,豁然开朗,定义商丘文化的性格莫如“应天”,界定商丘古城的灵魂莫如“归德”。 归“德”古城,德“归”古城,站立在商丘古城历史深处的人物,其刚直、勤政、廉明、才略,践行和诠释的,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国格——厚德载物。与范仲淹、张巡、沈鲤一样,“归德四尚书”之一的宋纁也是这样的一位人物。他的廉政为民,不仅擦亮了归德古城的青砖灰瓦,更照亮了中国青史。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行必信,言必果。无论是求学还是为官,宋纁无不把“家国”和“百姓”视为自己一生的己任和终极关怀。其一生正是这样:其人品刚直、沉静,富有胆识,宦游30余年,家无姬待,只有老仆数人;其官品廉政、尽职,在朝中议事一丝不苟,政见不一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无怪当时的人们称赞他为比肩包拯、海瑞的大清官。70岁宋纁死于任上,灵柩被送往故里商丘,公里的沿途中,士、农、商、贾夹道迎送,焚香哭拜。至今大江南北多建“三报祠”,与包拯、海瑞同享世人的敬仰与膜拜…… 三陵台前寻忠骨要穿越时光,寻觅宋纁,瞻仰一代廉吏的历史“真颜”,三陵台是不能不去的地方。 去年5月的一天,记者只身乘车赶往商丘市区西北9公里处的三陵台。来之前,于网上读到古城“雪苑六子”之一的诗人贾开宗的《咏三陵台》:“三陵孤峙宋城隈,古木蒙茸一泾开。乱窟深回藏虎豹,悬崖陡峭长莓苔。宋襄统系思遗冢,梁孝繁华想废台。每伴田埂寻胜事,披蓑戴笠雨中来。” 诗中历经千年的三陵台,是什么吸引着诗人披蓑戴笠,不惜于雨中前往?仅仅起于诗人般“寻胜事”的雅兴?一定不是!那又为的什么?是为“乱窟深回藏虎豹”的好奇?有人分析,三陵建台之初,这儿曾属于古代黄河中下游平原,森林茂密,禽兽繁多,是极有可能的。而诗人生活的清代,离现在仅只一百多年,作为中原腹地,别说虎豹,就是狐鹿等小动物怕也难觅其踪了。那诗人端的到此寻觅什么?而且借诗咏叹、凭吊的又是什么? 及至走过三陵台景区的第一进院,走过三陵台遗址长长的正道,在瞬间庄严、虔诚的感怀中穆立在三陵台前,记者才有所顿悟:诗人不惜披蓑戴笠雨中来此,是为郑重凭吊长眠在这一抔抔黄土堆下的先人和忠骨!是为深情咏叹沉睡在“古木蒙茸”掩映中的这一方热土上的沧桑历史和厚重文化。 “三陵”为西周宋国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三公的王陵,三峰并峙,故名“三陵台”。那么,宋纁与三陵台又是怎么回事呢?景区管理处的一位值班人员将三陵台中峰前怀一座高3米、周长20米的圆形土丘指给记者:“这就是明代吏部尚书宋纁的墓,从明代至今原封未动。墓前向南米有神道,原来有石马、石人、石牌坊和御祭石碑等明代石刻,‘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了。” 《商丘县志》有载:“吏部尚书谥庄敏公宋纁墓,在城西北二十里许,三陵台下万历间谕葬。”据商丘文化名人尚起兴介绍,宋纁死后,万历皇帝感念他精诚报国,廉政为民,谥庄敏公,赠太子太保荣禄大夫,谕葬宋氏起源地三陵台前,并亲书谕葬祭文,称赞宋纁“赋性直方,缇躬清介,抱置宪台,百僚见惮”。 宋氏后人宋英泽写《三陵台赞》:“陵台古柏插云天,三公魂灵荫中眠。为何宋纁台前站?清正祖风盛世传。” “民愿、民心”大于天 宋纁(—年),明朝重臣,字伯敬,号栗庵,商丘市睢阳区人。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初为永平府推官(管刑狱),后为山东道监察御史、山西巡按、顺天府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保定巡抚、南京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死后追封太子太保,荣禄大夫,谥“庄敏公”。 宋纁自幼天资聪明,六岁时入蒙学,“端坐不为儿嬉”,不爱修饰,以“至孝”闻名乡里。十七岁那年成为郡学生,按制度可以免徭役,同学中不少人积极邀约他一块去申请此事。宋纁坚决不同意这样做。他解释说:“事在令长,自请之伤耻。”他的意思是,既然上边有这样的制度,我们自然能享受到制度的保障,又何必自己去申请呢?伤时伤神伤尊严,庸人自扰罢了。 宋纁31岁考中举人那年,嘉靖三十二年(年),当时一个叫师尚诏的柘城人率领农民起义,大举攻入归德府城,放狱囚,夺库银,拥众数万人,一时在睢州、西华、扶沟、许州、临颍一带流动作战。当初师尚诏率部攻陷归德府城,所到之处烧杀抢掠。事先闻得宋纁“至孝”的美名,严令告诫下属,不得冒犯宋纁家。邻里乡人因此多藏匿在宋纁家里,这样免受其害的人不在少数。宋纁贤德之名,可由此窥见一斑。 宋纁做巡按期间,体恤百姓,以廉名闻遵化,民歌思之。巡抚保定时,保定自古便是京官南下的要道,官员离开京城必经此镇,其中往来的要员特别多。有人就劝宋纁,接待要员的时候要尤为隆重,与人方便,其后定当与己方便。宋纁始终不为所动。当京城要员路经时,他依旧依规定礼节往来迎送,无半点越规。有人背后说他“迂”。他哈哈一笑说:我不能搜刮民脂民膏用来讨好他们,使个人获利。 宋纁在奉旨巡按大明各州郡时,处处为国家为百姓着想,核定官职,裁减冗员,撤销地方来往调防驻军,为国家节粮数万石,节饷银十余万两。朝廷大嘉褒奖,官员异常钦佩。 “尽心、尽职”报家国 宋纁为官刚直不阿,恪尽职守,勤俭清正。他任户部尚书的5年,正是朝政多灾多难的5年。但他一直坚持反对豪华浪费,节约开支;区分轻重缓急,斟酌开资。这时朝中有人提议他卖官鬻爵,以解决经费不足的沉疴流弊。宋纁坚决反对。上自皇上,下至臣民,都依赖他。后改任吏部尚书,他铁面无私,直道而行,奖廉抚危,惩治贪官。《明史》载,由他惩办的贪贿官员余人,受到朝野一致赞誉。他不徇私情,不结党营私,不借故打击异已,所以在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国本之争”(立太子事件)等大事中,他均未受牵连。 身为户部尚书的宋纁,在国势“靡乱”中却能尽职尽心,力求以己之力,匡扶社稷。在朝中,宋纁一向“凝重有识,议事不苟”。一次皇帝的弟弟潞王从京师回自己的封国(新乡),万历帝要动用30万两白银为他购买珠宝。宋纁极力反对,后来削减为10万两。还有一次,万历帝为给自己庆生,下令动用20万两白银,因宋纁坚决反对,才没如此铺张。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如汪洋中的一条危情四伏的漏船,诸多大臣不惜在皇帝面前阿谀奉迎,以求自保。明末清初的张怡在《玉光剑气集》中记载:万历帝当皇帝年岁多了以后,习知人情。每见到台省上来的条陈,看两眼就说“这是老套子!”即使有臣子直言指责,全不动怒,并能很平静地说:“这不过想沽名钓誉罢了。”许多文臣叹服皇帝的宽宏大量,唯独宋纁听到后大为揪心。他不无痛心地说:“评价官员关键是讲他做官得人心之处,要使皇上动心,纵然因论官获罪,只要皇上能警戒、省悟就好。否则如瘘痹之疾,全无痛庠,久之无药可医。”至今听来,字字铿锵,掷地有声。这正是宋纁的先见之明,大明王朝由万历皇帝开始一路败落,不正是因为朝廷疏于朝政、践踏民意吗? 宋纁60多岁高龄还在任上,他多次上疏乞休,万历帝始终不许,70岁卒于任上。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那样,宋纁是毕尽一生,殚尽心力,奉献国家。 由此,宋纁灵柩自京城被送往商丘,沿路士农商贾夹道迎送,焚香哭拜……百姓们给予怎样的礼遇和爱戴,还需赘言什么吗?一个人历经年白云苍狗的变迁,依然能如此清晰地根植在一代又一代百姓的美好记忆中,不曾改变,而且愈加浓厚。不倾情报国,不廉政为民,又怎能这样千古流芳? 作者简介 班琳丽,笔名班若,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两部,诗集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作品发表在《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绿风》等刊物。《一腔白菜》获《中国作家》文学奖;《小日子》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等。现居商丘。完文章作者:班琳丽 总策划:张凤玲 统筹:周小琦 原标题:《商丘文史|宋纁:肩比包拯的大明廉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