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城北十里许,大李庄村西有一座古老庙宇,名曰“轩辕庙”。据《扶沟县志》记载,大李庄原名轩辕李。据碑文记载:轩辕黄帝卒葬于此,原修有祠堂,堂废,建轩辕庙。因李姓在此居住故名轩辕李,后改名为大李庄乡。建国之初,于此建轩辕乡,属三区(吕潭)。年改建轩辕公社,年重建轩辕公社,归属城关乡。年改为轩辕大队,属包屯公社。年新建大李庄公社,年改为大李庄乡。由此可见,当地行政区域名称就是以轩辕庙来命名的。 因为年代久远,轩辕庙具体的建庙时间也无穷考证,只是从庙内现存最早的一通碑刻记载: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年重修过。此碑为轩辕庙现存年代最早的碑刻,碑刻由邑痒生高嵩峯撰文,邑痒生高景瀛书丹,钧阳李建成,李思臣,李逄庚仝镌。并记载有木匠,泥水匠若干人等。碑文记述了轩辕庙正殿,后宫,寝殿,神厨等庙宇部局,因年久失修,需翻新整修。乾隆五十六年,由首事高光华,李明延,高元第等数十人,以及疏首一百四十多人出资重修轩辕庙的情况。同时,该碑文还记述了黄帝伟大业绩以及后妃嫘祖从商,周,汉,晋魏,隋唐,宋等历朝历代都贡奉黄帝嫘祖之神灵。碑文中还特别提到黄帝是有熊部落中走出来的“神圣文武”之身。并且还提到黄帝后世中一位叫榆罔的人。这在扶沟县逐多历史文献记载中尚属首次。应该特别介绍的是此碑上首为龙凤图案,上下两边边缘镌刻有八副图画,其中两副镌刻有龙的图像,经仔细辩认龙画像为五爪龙。另有一副镌刻有麒麟像。从我们的一般认识看,象这样的五爪龙,凤和麒麟神兽,只有皇帝才配享用的,在一般碑刻中是很难见到的。这也说明轩辕庙贡奉的是人之初祖黄帝神灵,所以就有区别与其它一般庙宇的特殊性,五瓜龙足可以配得上黄帝享用的。据轩辕庙现任主持陈燕介绍:此碑一度流落民数十载,曾被置与闹市,有商家把它当作为茶台之用,也曾被丢弃于荒野,村妇用来当着锤衣石,也有农夫把它当着垫脚石,历尽沧桑魔难。五年前,在一村民家找到,现立于轩辕庙正殿前。此碑刻保存基本完整,只是有个别字迹已分辨不清。从碑文内容上看,对轩辕庙建立的原由以及为何在此建立这座轩辕庙并无记载。当地民间有这样的传说:上古时期,扶沟县大李庄一带名称就叫板泉,黄帝在此地同另外一位部落首领,也是黄帝同父异母的兄弟__炎帝经过一场大战后以黄帝获胜而结束。从此,黄帝同炎帝结为联盟,统一领导华夏各族,这也是后人将自己当作炎黄之孙,把黄帝当作人文初祖的由来。据陈燕讲,听老辈人说,大李庄的轩辕庙从古时候就有。年以前,轩辕庙,除众多庙堂外,还有庙产土地五顷四。由于年代久远,沧海桑田,关于轩辕庙以前的情况,只是民间口口相传,并无文字记载。轩辕庙堂及许多碑刻随着战乱和多次黄水的淤积统统埋于地下,成为永远传说。好在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附近村民多善之人,在其原址上重建庙宇,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先后建成正殿轩辕庙,后宫(嫘祖殿),十二老母殿,奶奶殿,人祖殿,佛祖殿等。每月的初一,十五,到轩辕庙烧香祭祀的善男信女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另外,在十二老殿前,立有一通民国七年的碑刻。此碑记述了庙北乡绅高书云,高凤山二公仗义疏财,捐资修葺轩辕祠的过程。由碑文内容可知,轩辕庙在民国时期称“轩辕祠”,而非现在的轩辕庙。目前,轩辕庙内在主持陈燕,张爱记,郭秀云的带领下,开展日常祭祀活动。平常在庙堂居住者近十人,她们负责善男信女祭祀的接待,庙内几亩庙产田地的打理,以及日常祭祀活动。(作者:桐丘居士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