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来源:海外网

郝三安(左)和女婿郭向军在劳动。黄金峰摄

岳父摆下酒席,宴请亲戚朋友,坐在上首位置的却是女婿。这样“不合规矩”的事情,最近发生在了河南扶沟县包屯镇郝岗村71岁的农民郝三安家。

女婿“在上”,岳父心悦诚服;岳父“在下”,女婿安然就座;满座宾朋笑呵呵,也不觉有什么不妥。这演的是哪出戏?

“今天没有岳父和女婿,只有种田状元和咱老汉!女婿把田种得好,应该坐这里!”郝三安一语道破玄机。去年4月份,郝老汉就和女婿郭向军摆下了“种田擂”,请来亲朋作见证,明打擂,暗使劲,要比比到底谁能把田种得更好。

缘起

翁婿本是一家人,为何要打擂?郝老汉说:“就是不想让他们夫妻俩再种地!”

种田要起五更,晒太阳,打夜回;收麦子时,要赶晚上凉快了割麦,手磨烂,肩磨破,人累瘫;收成好不好看老天爷,下雨天,得往外跑,赶着排水,要是天旱了,地里没井,就只能干瞪眼。讲起过去种田的苦和累,郝老汉有倒不完的苦水,“所以他俩要种地,我坚决不同意!好不容易有了别的营生,还来这土里刨食干啥?”

他指的是女婿郭向军和自己的二女儿郝纪平两口子。

郭向军今年49岁,高中毕业后就回了老家包屯镇高岗村种田,年经人介绍与邻村郝三安家的二女儿结为夫妻。“刚结婚那时候,种地不挣钱,作物单一,亩产低,粮食也卖不上价,种了自家10亩地,还承包了村里20亩机动地,一年到头还是没几个钱。”郭向军说,自己那时候总想着“逃离”田地。后来流行外出打工,心思活泛的他和家人商量后,就去北京“闯荡”。“那时候打工,一个月能赚回种地大半年的钱,可高兴了!”攒了点钱的郭向军回到老家开了个超市,有了自己的小生意。

看到小两口日子越过越红火,郝老汉心里也是真高兴。哪想到,郭向军突然提出要种田!

郭向军说,他看新闻感觉党和政府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心很大。眼看着村里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种田的越来越少,各家各户“单打独斗”不赚钱,有的耕地甚至被撂荒。做了多年生意,懂得“规模优势”的郭向军动起了心思,“能不能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和经营呢?”

年,老郭试着流转了25亩土地搞规模化、特色化种植,第二年就净赚6万元。牛刀小试,成绩不错,他这下更来劲了,决定拿出积蓄多流转些土地,扩大规模,还要添置新的农机具,准备大干一场。

郝老汉不乐意了,“风吹不着日晒不着的生意放着不干,为啥非要来受这份罪?”但郭向军说,“我认准了,‘科学种田’没问题。”

“好,那你先赢了我这老汉再说!”郝老汉眼看劝不住,干脆“下战书”。郭向军欣然应战,摆下酒席,设了擂台,请来亲朋当裁判。

年夏天,麦子收割完,花生长出来,翁婿“种田擂”,正式开赛。

打擂

郝三安是包屯镇有名的种田“老把式”,有力气、有经验。和女婿打擂台,郝老汉使出浑身解数,从上年收获的小麦里选出最好的留种;精算农时,播种、施肥、锄草、浇水,全都快快、足足、够够;在地里精心侍弄作物,生怕闪失。

老岳父“马不停蹄”,郭向军却一点不急,不仅不着急上地,反倒不停地走门串户“唠家常”。原来,他是要说服更多外出打工、缺少劳动力的村民把耕地流转给他,扩大种植规模。“唠嗑”半个多月,他流转来了10多户村民的亩地。

有了地就有了底气,郭向军凭着自己土地多、需求大的优势,直接对接厂家,买来了大批质优价廉的种子、化肥,还靠着国家补贴和农机贷款买了收割机、旋耕机等现代化机械,并且从农技站取经,搞起了小麦辣椒套、辣椒花生套、玉米西瓜套、西瓜白萝卜套等套种模式。

“种子好,化肥好,作物长势就好;套种粮食、经济作物,产出就高;使用农机,生产效率就噌噌地涨!”郭向军对自己土地的产出有信心。

有产出还要有销路。郭向军打起了互联网的主意,上网取经,科学种地:上政府网,学政策、定方向;上农业网,学技术、看行情;上电商网,学网上经营、开网店。懂了门道的他与人合伙,将自己的农产品挂到网上销售,还利用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