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月20日,因为附近工厂经常会在晚上飘出恶臭,熏得人难受,邵红兵向周口市环境局扶沟县分局匿名举报扶沟县豫祥肠衣综合加工厂排污后,相关信息就被泄露,邵也遭到企业一方殴打致颅脑损伤。2月5日深夜,扶沟县委宣传部回应称,泄密者为周口市生态环境局扶沟综合执法大队第六中队中队长李某涛,相关责任人将依法处理。 表态 污染企业长期肆无忌惮排污,搞得地方河流受到污染,臭气熏天,这本来就与地方环境部门失职失责有关。失察在先,环保部门接到举报以后,理应及时有力进行查处,但实际是当民众举报时,不仅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反而举报人的信息先被泄露给企业主并遭到殴打,这实在是令人难以接受。 这些年来,类似举报人信息被泄露甚至被打击报复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也会对公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负面暗示,遇到类似情形时,不敢去举报。而这显然会纵容不法行为,也不利于构建地方健康的社会生态。 分析 1.闻到工厂发出恶臭,公民拨打环保举报热线,这既是对合法权益的维护,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环境污染治理不可能只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而有赖于公众对环境污染行为的零容忍,构建起群防群治的环保防线。设立环保举报热线,就是要畅通群众的举报渠道,鼓励大家都来做监督员。 2.某些地方表现出来的环保执法落后和环保监督无力,只是问题的表象,更深层的问题是,可能并没有真正把污染当回事,非但不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而把打电话举报的群众,当成了唯一的“问题”——解决不了污染,就把举报污染的人给解决了。如何看待 诚然,地方想要发展经济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直接充当保护伞,那就注定得不偿失,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这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绝不能再继续走下去。报复举报人,不仅会让举报人寒心,亦会让那些遵纪守法的企业寒心。这根本不是对企业好,而是反衬出营商环境之差。 下一步怎么做 1.尽管此次事件只是个别公职人员的糊涂行为,但让这样缺乏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意识的人窃据重要位置,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当地用人失察。做好保密工作,不仅是对举报人的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的监督生态负责。如果有人借工作便利,随意向关系人泄露相关信息,无疑会加大社会成本。“内鬼”已经被揪出,应借此契机,深挖生态环境领域的“保护伞”,严厉惩治通风报信行为,让正气得以弘扬,让邪风不能张扬。 2.严查民众举报的污染问题,一些村民反映的“水浇地庄稼不活,晚上臭气熏天”,究竟是什么情况,这些都要有一个负责任的说法,不能轻轻放过。唯有如此,地方民众才能有一个干净的生存环境,在监督污染时也才能免于被打击报复。 3.面对群众举报,环保部门应该对得起这份信任,唯有织密保护举报人的保护网,真正建立保护举报人的制度防火墙,免除举报人被报复的后顾之忧,环保举报热线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