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我们退管中心全体人员,在书记、主任带领下,驾车去宝丰县商酒务镇皂角树村原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驻地旧址参观学习,了解发生在这里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接受红色教育。 皂角树村亦叫北张庄村。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部之所以选择北张庄,一是因为该村位于宝丰县城西北9公里,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它南依土岭,北临小溪,环境幽静,可进可退,是个理想的军事指挥机关所在地;同时,这个村房少树多,便于隐蔽,和周围的村子相距很近,属于中心位置,各机关方便联系。二是宝丰县年11月解放,这里曾是中共豫陕鄂五地委驻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根据中央相对稳定指挥机关驻地,以利于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在中原协同作战的意图,经过慎重选址,中共中央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于年4月底的一天,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移驻宝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部驻扎在皂角树村北张庄。 中原军区领导机关在这里驻扎达半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首长运筹帷幄,先后在宝丰召开“旅以上干部政治工作会议”“团以上干部会议”“宝丰会议”等重要会议,还在这里创办了中原大学、中原军政大学、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培养大批军地两用人才,为解放区输送了大批干部。 该村是在年1月22日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驻地旧址,该旧址群为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从此这里成了红色旅游圣地,前来参观的单位和参观者络绎不绝。 我们来到张庄村,看到已经有人来到这里,正在在大门广场文物保护碑前观看碑文。大家建议在石碑前展开党旗合影留念。进入中原军区司令部,必须经过一个高高耸立三层哨耧。哨楼砖木结构,呈正方形,二层、三层有瞭望孔和射击孔。为了安全和宜于防守,哨楼门朝里。这里是当年中原军区司令部警卫战士站岗值勤的地方,也是该建筑群的制高点,守护着司令部的安全。经过哨楼右转,看到一个大门。大门与哨楼之间,有一片不大的空地,像城池的瓮城。如果有敌人来犯,只要哨楼不丢失,敌人就是冲到大门口,也进不了门。大门上方牌匾写着“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几个大字,这是刘伯承元帅三子刘蒙书写。刘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能文能武,文学和书法方面都出类拔萃,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青年刘伯承》。 进入中原军区司令部旧址大院后,迎面五间堂屋,门口挂的牌子上写着“政治委员住室”,这屋里曾是原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同志当年办公及居住的地方。走进屋子,可以看到堂屋中间放着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桌子上放着一部老式电话。迎门墙上挂着一幅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画像。西边的一间屋里也摆放着一张八仙桌和两张太师椅。西边墙上挂着一件蓑衣和一个斗笠。里面套间有床,有被褥,有衣柜和桌椅,是邓小平休息的地方。 紧挨着大门口的是南屋,南屋是会议室,这里是当年中原军区首长们召开军事会议,运筹帷幄,逐鹿中原的地方。年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的首长们当年就在该屋部署指挥了宛东,开封,睢杞,襄樊,郑州,桐柏与江汉等战役,消灭国民党正规军20多万人,地方武装10多万人,建立并巩固了中原根据地,为淮海战役创造了条件并拉开了淮海战役的序幕,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会议室内摆放着一排八仙桌,两边放着两排太师椅。西墙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合影照。南墙上挂着李达,邓子恢,陈毅,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张际春等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首脑机关首长的放大照片。会议室靠东边的迎门的南墙上挂着解放战争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作战地图。(年7月—年7月)。东墙上挂着宛东、开封、睢杞、襄樊、郑州、桐柏与江汉六大战役的过程简介。我们在这里详细浏览每一张图片,倾听过去的历史,眼前仿佛看到他们繁忙的身影。最后党员们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大门口东边有一个小门,走进小门是一个院子。这个院子当年曾是原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同志办公及居住的地方。与刘伯承元帅居住房屋对面的是两间厢房,厢房古色古香。贴着厢房有一过道,这是通向哨楼的唯一通道。 司令部前的警卫室,再往东是参谋处。参谋处当年应该是华中野战军参谋们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地方。参谋处展厅中部停放着一辆小推车,当年根据地群众就是推着这种手推车为解放军运送粮食,物资,支援前线。当时,宝丰县还是输送的兵员、物资的中转站。皂角树村里还成立了由近百名妇女组成的支前队,积极开展后勤保障工作。宝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用极为有限的资源,组织担架队、民工小分队,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为军队送物资、送情报、运送伤员。解放战争时期,宝丰人民有余人参军参战,余人为革命捐躯。 当时的解放军战士们踏着整齐的步伐进了村,进村后给村里打扫街道,还热情地帮助乡亲们挑水。村里谁家缺乏劳力,解放军还搭把手收割麦子。乡亲们给战士们做鞋、洗衣服、洗菜,亲切的就像是一家人。当年解放军和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共同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双拥赞歌。 展厅迎门墙上绘着一面迎风飘舞的红旗,上面印着“中原军区暨中原野战军司令部旧址”几个大字。穿过司令部最东边的一个门,有一个跨院,跨院正中有一个凉亭。凉亭内有一个青石磨盘做的石桌。这里是当年部队首长夏季乘凉休息的地方。旧址大院后边就是田野,现在油菜花在迎风开放,麦苗在茁壮成长,核桃树在生新芽,一片勃勃生机。以前这里不是庄稼地,而是无边无际的树林。往北不远是一条小河,滋润这片土地。如今的皂角树村早已旧貌换新颜。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皂角树村吸引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到这里接受红色教育、观光游览。红色旅游不仅仅推动了皂角树村的发展,也成为了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精神加油站。 在这里我们解读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在回味一段往夕峥嵘岁月的过程中,我们深受了一次教育。想当年华中野战军的广大将士们为了国家的解放、民族的独立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历史将永远铭记住他们的丰功伟绩。今天我们来这里参观学习,就是学习当年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战争年代驻扎在这里的人民军队与驻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情谊比海深的典范。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我们才有了强大的强军梦,才有了今天我们傲人的建国业绩,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风采 王俊刚男,年生,河南省扶沟县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朝川矿工作。年开始创作,在《周口日报》《中国平煤神马报》《中国煤炭报》《阳光杂志》《光源杂志》《河南诗词》《中华诗词》《诗词世界》《广东诗词》《中国老年报》《潞安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诗词九百余篇首,出版有诗词集《半农诗词》。中国煤炭行业协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协会理事,汝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平顶山市作协常务理事,平顶山三苏诗社常务副社长,朝阳文学社社长,《朝川河》杂志责任编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