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历史上也是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黄河下游频繁溃决泛滥,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无尽苦难。据记载,自公元前年至年的年中,黄河在下游决口的年份达年,平均约4年半一次,有的一年中决溢多次,总计决溢达次,素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在历代决溢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有些则是统治者以水代兵、人为决口的结果。这些以水代兵的决溢给当时的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宋臣杜充掘河阻金兵 据史料记载,北宋两淮地区(今豫东、皖北、苏北)是当时较为富饶繁华的地区。唐中期以后,关中平原及河洛地区历经战乱渐渐衰落,而汴州(今开封)利用便利的水运,渐渐繁盛起来。 建炎元年(年),喜好功名、缺少谋略的杜充升任天章阁待制、北京大名府留守,后迁任枢密直学士。金国第二次伐宋攻破开封前夕,时任东京留守杜充自诩“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但当金军一来,杜充却不敢与之交锋,下令开决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泗水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 杜充决河非但没有阻止金国东路军,还致使当地百姓被淹死20万人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更多。北宋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沦为难民。 蒙古军队决堤寸金淀 到了金哀宗开兴元年(年),在蒙古人的追击下,金哀宗南下开封,随后逃到距开封多公里的归德(今商丘)。当时,金兵试图决黄河水淹蒙古军队,结果派出去决堤的部队全军覆没。 随后,蒙古军队一不做二不休,将计就计决黄河大堤想要水淹归德,没想到归德地势高,黄河水竟绕城而去。但泛滥的黄河,却给开封周边造成了巨大危害。 年,趁着金朝危亡,南宋军队北上与蒙古人争夺中原。为阻挡宋朝军队,蒙古人再次决黄河大堤,这一次地点选在开封城北仅10多公里的寸金淀,造成了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大改道。 明朝水淹开封城 史料记载,明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三次攻打开封城,吸取上两次教训,改攻城为围城。崇祯命山东、河北、湖北等省官兵前去“剿匪”,各路大军皆溃败。 李自成军围困开封半年,明军计划决河水淹李自成军。李自成军得知后,移师高处,同时驱掠民夫数万反决马家口灌城。河水从开封北门入、东南门出,城内一片汪洋,百万百姓受灾。 年花园口决堤 年,日本全面入侵,国民党在黄河沿线节节败退。为阻止日军西进,6月9日,国民政府决定以水代兵,下令决开位于郑州市区北郊的花园口,史称花园口决堤。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水顺着贾鲁河迅速下泄。第二天,黄河中上游降下一场暴雨,黄河水量猛增,花园口决口处被冲大,淤塞的赵口也被大水冲开。赵口和花园口两股水流汇合后,贾鲁河开始外溢,漫溢的河水冲断陇海铁路,浩浩荡荡向豫东南流去。河水淹没了中牟、开封、尉氏、扶沟、西华、淮阳等地,淹没了淮河堤岸,冲断了蚌埠附近的淮河铁路大桥,形成一片汪洋。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历史从未远去,战乱年代的以水为兵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也正是这一次次决口淹城,给开封留下了“城摞城”的奇观。新时代,新征程,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让母亲河安澜无恙、奔流不息,才能更好地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落地实施,造福数以万计的中华儿女。 全媒体记者:张苗苗 原标题:《以水为兵:从未走远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