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景点—— 秀公戒师和尚塔 □天中拾韵 秀公戒师和尚塔又名普照寺塔,此塔位于平舆县李屯镇普照寺村北。系金代高僧秀公戒师和尚的墓塔。 史载:年金灭北宋,与南宋隔淮而治,金朝为了更好统治北方人民,也效仿汉族政权,在黄淮流域,广建寺院,大兴佛教。金熙宗皇统年间,当代高僧普照和尚,游历蔡州,他主持扩建了原来的“崇林寺”,并将其易名为“普照寺”。 秀公戒师和尚,扶沟县人,俗称张氏,七岁出家,到许昌郾城县彼岸寺百法院受业,三十余岁主持普照寺。秀公戒师和尚不仅佛学造诣深厚,同时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僧人。他主持普照寺期间,曾组织开办“谢塘福胜院”一所,携手众僧“谨舍衣盍”,抚恤、救助逃荒难民,深得当地百姓的称颂。金明昌四年(公元年),秀公戒师和尚归寂后,其弟子广全、广竖、广尔、善超、善惠建造此塔。大金明昌五年岁次甲(公元年)八月四日告竣,历时九个月。普照寺中除秀公戒师和尚塔外,还有大佛殿、中佛殿、天王殿、关帝殿、毗庐殿及僧舍数十间,元末悉毁于站火。普照寺在清代咸丰年间,被起义捻军拆迁一空,现仅存秀公戒师和尚之墓塔。 该塔为六角七屋楼阁式砖塔,通高15.31米,石质塔刹。佛教中“六”指“六神通”,喻六种无碍而超神通之力。下部为塔基,高1.86米,用三十一层砖垒砌而成,塔基边长2.6米。每层塔顶部用砖砌出普柏坊,上置斗拱,承托各层塔檐。塔顶用七层砖反垒砌而成,上承石质塔刹。石质六边形刹座上承三重相轮及刹尖,刹杆固定在第七层藻井顶部木板上,上部穿入刹座、相轮及刹尖。七级佛塔乃最高级别的塔,可见秀公戒师和尚在世时,必定功德无量。二层塔门上方有铭文,记述了金代高僧秀公戒师和尚“心田皎净”毕生追求“旷达玄妙”的僧侣生涯与坎坷人生。该塔铭文中还记述了金代僧人办的抚恤收养机构“谢塘福胜院”,亦从一个侧面使我们了解到金王朝在南宋政权和蒙古政权的夹击下,历年战争,青壮年多被迫应征从军。残酷的战争,使中原地区人口锐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游离失所,少年失父、老年丧子的悲惨状况比比皆是,可谓老无所养,孤寡充盈。秀公戒师和尚“勤舍衣盍”办谢塘福胜院,表现了他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及令人钦佩的人品。对金代佛教的研究无疑起着弥补的作用。 秀公戒师和尚塔外有多处砖刻花卉及佛像,形态各异,种类繁多,雕刻精致,题记清晰,时代特征明显,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较高的旅游观赏价值。 秀公戒师和尚塔,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公戒师和尚塔 图片报道 下面是普照寺塔修缮前模样 听普照寺塔旁住户老人讲文物保护故事 秀公戒师和尚塔前吟怀 □郑健 沧桑岁月又如何,但看塔立巍峨。秀公功德世人歌,迭浪层波。 驱鬼灰飞疠气,拜神烟灭兵戈。一方护佑福荫多,万户巡逻。 一一/4/15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