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的大医院 http://m.39.net/pf/bdfyy/ 咱老家在哪里?村名咋来的?有多少姓氏?出过多少名人?有啥传说故事?一切尽在《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 胡状镇王岗上村 王岗上行政村辖宋岗上、管岗上、王岗上、董岗上4个自然村。位于濮阳县城东南18公里,距胡状镇政府驻地3公里。东与贯寨村隔国道相望,南与八公桥镇赵黄寨相接壤,西与八公桥镇孙寨村毗邻,北与刘岗上村相接。 上古时期,胡状境内有高出地面的大面积土丘高岗,由于地势高,又连绵数里,史称历山,据考证,上古时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耕于历山,即指此地。清代康熙年间,宋、管、董、何、王姓先后迁此土丘高岗之岗上,形成宋岗上、管岗上、王岗上、董岗上4个自然村。其中董岗上,清代康熙年间,史称小集上村。现在董岗上仅存董、何两大姓,董姓居多。年4个自然村合建王岗上大队,年更名为王岗上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王岗上村自始迁至今,先后有宋、管、王、董、何、高、徐、李、张、尚共十姓在此定居,其中高、徐、李、张、尚五姓迁出。居民全部为汉族,宋姓、管姓在村中人数位居第一、第二,约占全村总人口的80%以上。全村共有户人,耕地亩。 王岗上自明代洪武初年始建村。民国时期,全县分十个区,本村归六区管辖;年新中国成立后,归濮阳县胡状乡管辖;年成立人民公社,归胡状人民公社管辖;年取消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称胡状乡王岗上村民委员会;年胡状撤乡建镇,改称胡状镇王岗上村民委员会至今。 20世纪60年代初该村贫穷落后,靠天吃饭,人均收入不足60元。80年代村建翻沙厂8座,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经济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90年代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王岗上村各项事业飞速发展,人均收入元以上。特别近几年来,外出打工外出创业达多人,占村人口的40%,收入几百万元,在外买楼房50多套,在村新盖楼房30多套。村容村貌逐年改观。 早在清朝时期,由刘岗上村文人刘继彬在王岗上村灵岩寺主办一处学堂,方圆二十余里的农家子女在此就学,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学生迁入王岗上小学。自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全村本科以上大学生36名。 清末民初,小集上(即今董岗上村)有一“大平调”戏班,起源于明朝民间。是在古历山(濮阳岗上)一带土生土长的一个汉族戏曲剧种,故称“岗上大平调”。岗上大平调是板腔体梆戏,因梆子灼目贯耳,又称“大梆戏”、“打油梆”。其唱腔旋律圆润平缓,又是中原汉族音韵,故也称平调;又因该剧种上演剧目均为朝纲大事,演员阵容庞大,群众历来视为大戏,为与其他剧种相区别,平调就逐步定名为大平调,相沿至今。岗上大平调流行地区以开州为中心,跨越冀、鲁、豫、苏、皖、晋六省边缘地带,西到运城、吕梁、林州,南到徐州、亳州、郑州、陈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济宁、曹州、兖州,号称流行六省十二州。岗上大平调曾盛极一时,尤其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如今,村里新建了文化广场,组建了秧歌队,健身操、广场舞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年新农合参合率95%以上。村里的道路、水渠全部硬化,盖起了标准化村室,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 “王岗上古墓群”据清嘉庆七年文献记载:韩信墓、楚王项羽墓、吴公墓、三皇墓、太子墓,颛顼城等均坐落于此地附近,历山“一溜十八岗”,自古即为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物华天宝。 由于沧桑巨变,古时数丈高的历山高岭现今已夷为平地,村民们在历山遗址耕种时,时常挖出古代各朝的陶器、条砖、大方砖、墓筒、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古铜币、汉代五铢钱、古兵器、罐、坛、瓶等文物,并已上交县、市有关部门。 “灵岩寺(古称佛爷庙)”遗址 “灵岩寺”,古佛爷庙遗址,现称岗上寺。古历山蜿蜒起伏,气势雄伟,绵延十余里,灵岩寺(古称佛爷庙),座落在历山南巅“龙首”之处(即今王岗上村南),虽距濮阳县城三十余里,也能隐隐相望。据传,寺院占地五亩,庙地百亩,规模宏大,有前后山门各一座,头道山门前有石碑八通(现存只有清朝嘉庆七年石碑一通)。寺院内建有前后大殿各一座,东西两厢建有两排廊坊,廊坊南端有大钟一口,重达五六百斤(58年大炼钢铁被毁)。文革前,常居庙院和尚有20余名,车辆、马匹、仓库、客房一应俱全。因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平整土地,现仅存三间庙一通古碑和人们捐资新立的一通灵岩寺遗址碑。 宋兴太(—),中共党员,抗日战争时期从事革命活动,任安阳专署专员。解放后,担任本村大队长,年至年任农场场长。 管泽军,年生,曾任胡状粮所所长,年被评为省级劳动模范,年任县粮局工会主席。 宋同焕,年生,转业军人,曾任濮阳县法院执行庭庭长。 宋布景,年生,河南政法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濮阳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法院纪检书记。曾被评为县级和市级模范。 管泽重,年生,大学本科学历,年入伍,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邮电学校,正师级高级工程师;军衔文职三级(相当大校军衔):技术级五级。自入伍后先后就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二通信工程团和总参谋部通信工程设计研究院。先后承担和完成几十项大型通信枢纽工程设计任务,为国家的国防通信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管泽民,年生,年毕业于湖北医学院口腔系(现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共党员,医院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医学会口腔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儿童口腔专业委员会委员、临床口腔医学杂志编委等职。主持开展了色素牙家庭漂白剂的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管爱聪,年生,女,曾任濮阳县档案局局长。 董石栓,年生,河南省老干部局干部。 张照兵,年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广东省佛山市海关调研员。 特种石材“砂结石” 在村东南土岗上的历山灵岩寺(即古佛爷庙)周围,有着肥田沃土,埋藏有珍贵文物和奇珍异宝,盛产农家油漆车辆用特种石材。“砂结石”是历经千万年形成的不太坚硬的浅黄色化石,把它粉碎碾成粉沫,掺入桐油拌和后,涂在木制品表面,可防水、防腐,坚固耐用。 解放前,附近老百姓,纷纷来到岗上收买砂结石,用作油漆农用车、四轮太平车和两轮辕车的材料。外地人常来王岗上村出钱收买,收入可观。解放初期,这种买卖盛行一时。村民一有空闲就在寺院后面的土岗上采挖“砂结石”,并以此为业。 舐目复明尽孝心 据传,一次舜陪帝尧出巡,途经舜的家乡,舜回家看望父母。父亲瞽叟叹气连天,舜问缘由,瞽叟叹息说:“你现在代理天子,我一点都看不见,我还不如早点死了,免得活受罪。”瞽叟呜呜哭泣,舜难过极了,双膝跪在父亲面前,双手抱住瞽叟的身子,情不自禁地伸出舌头舐瞽叟的眼泪和双目。瞽叟受到舌舐,觉得非常爽快,以为舜找了什么新药替他医治,问道:“舜儿,这是什么药?搽上去很爽快。”舜止住舐,说道:“不是搽药,是儿用舌头舐呢。”瞽叟道:“是个古方嘛?”舜道:“不是,是儿刚想到的,既然爽快,就让儿多舐舐。”说完抱着父亲的头狂舐起来。约有半个时辰,瞽叟痛叫起来,说眼睛似乎有点亮了。舜心里暗喜,打起精神,虔诚至极,又舐了半个时辰,舜舌涩口干,瞽叟叫道:“好了,好了,我能看见东西了。” 舜耕历山 据传说,舜帝宽厚、和善、以德待人。开始在此耕作时,族人常为争相邻地垄而发生矛盾,舜帝总是对邻人善意退让,还帮助邻人进行耕种。舜帝在历山(现称岗上寺)上耕种时,有一头黑牛一头黄牛。有人问舜帝:“黑牛好,还是黄牛好?”舜帝说:“黄牛打墒,黑牛犁地,两牛都是好牛。”说黄牛好,就伤害了黑牛,说黑牛好,就伤害了黄牛,两牛都好就说明舜帝宽善礼让待人。这故事至今还在岗上一带广为流传。 何家湾的由来 据祖辈代代相传,王岗上村东有一条大河,河宽60多米,河水很深,河内能行带桅杆的大商船,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河川就夷为平地,而何家湾小村庄至今犹存。 “管大头”遇鬼 岗上大平调戏班,有一个演员,人称“管大头”,以演大花脸享誉一时。 有一天,戏班去西边五星集演出,晚上夜戏散罢,“管大头”只身一人徒步返回岗上家里。行至马羡村东地,四不临村,却有一乱坟岗,草木丛生。常人白天路经此地尚且改道而过,更不要说月黑头加阴天、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更半夜了。可“管大头”自恃有一身“武把子”,又身背手持演戏用的道具大刀、长枪,并不怎么胆怯害怕。他一边摸黑走着夜路,心里头还在恋想着戏院里台下观众那热烈欢呼的场景。 正行走间,忽然一阵旋风袭来,“管大头”顿感一道寒意,不禁睁大眼睛朝路两边瞅去。这一瞅,不要紧,随风而来的竟全是小鬼小判、牛头马面等厉鬼恶妖,有伸着长舌的吊死鬼,有脖子淌血的无头鬼,有肚大喉细的饿死鬼……这些恶妖厉鬼拦住了“管大头”的去路,个个面目狰狞、凶神恶煞,手舞足蹈、张牙舞爪,将它们的利爪从两旁伸向路中央乱抓乱挠,好似争着吃唐僧肉一般,要将“管大头”撕碎嚼烂。 “管大头”猛一见这阵势,着实大吃一惊。曾经听老人说,这一带不净,常闹鬼,可哪知道有这么多的鬼,满路都是啊。这可咋办呢? 这一带四不挨村,喊人帮忙那是白想。摸摸怀中的热馍,想想家中妻儿老小都在盼着自己快点回家,此时的“管大头”胆量陡然而生,左手从背后抽出大刀、右手提枪,左砍右戳,杀向两边恶妖厉鬼。“管大头”并不敢恋战,且打且朝小集上(即今董岗上村)退去。他一路戳杀,前边砍杀一批,后边又涌出一批。“管大头”从子时一直战到寅时,足足鏖战两个多时辰,“管大头”越战越勇。正在这时,从村里传来阵阵狗叫和更鸡打鸣声,小鬼小判、牛头马面等鬼妖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何清三怒杀日本鬼子 年,日寇的铁蹄践踏中原大地,加之百年一遇的旱灾,作物绝收,人们只能撕树皮、挖草根充饥,甚至于易子相食。 小集上(即今董岗上)村民何双来夫妻俩携带三个儿子,外出逃荒,逃至山西一带,给一户地主老财扛长工,仍是食不果腹,难以保命。 他们一家又辗转来至河南扶沟。久而久之,略有积蓄,便想置买田地,安身立命。时至日寇末日的年,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仍在负隅顽抗。一日傍晚,何双来三子何清三在地里正收拾农具,准备回家。这时,看见一个日本兵背着枪,手提鸡鸭,从地头经过。何清三往前后看了看,并无其他鬼子,猜想这个鬼子可能是抢掠村民的东西后落单了。想到这儿,日积月累的国仇家恨涌上心头,何清三手持捯地的抓钩,悄悄迂回到日本鬼子的身后,高举抓钩,猛向鬼子砸去,结果了鬼子兵。打死鬼子后,他急忙赶回家,给家里人说了经过。全家人不敢怠慢,连夜收拾行囊家当,马不停蹄,一路逃回老家小集上(即今董岗上村),结束了数年的逃荒生活。 厚重濮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