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年末岁尾,冬的严寒远去,立春来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着续。”

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回升。

万物复苏的时节,花朵也竞相开放。

这些姹紫嫣红的花儿既有中国本土品种,

也有域外“洋货”。

通过丝绸之路,有些花来到中华大地争奇斗艳,

也有些走出国门装点了异域春色。

植物多样性的宝库不断丰富,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变得日益充盈。

一些司空见惯的花种其实是漂洋过海来的,

扎根中华大地后,他们有的提供了粮食,

有的成为艺术装饰,

可以说是“暖胃”又“暖心”了。

茉莉花,高可达3米,圆形或椭圆形;

花白色,极芳香。

《史书》记载,茉莉花原产古罗马帝国,

汉朝期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天竺,

后随佛教传到中国南方等地。

明代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这样描述:

“其香清婉柔淑,风味殊胜。”

(《群芳谱》书影)

作为有多年历史的花茶,

茉莉花茶是很多国人的心头好,

享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民歌《茉莉花》享有极高的国际知名度,

在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等外交场合唱响,

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鲜明代表。

(莲花图案源自敦煌莫高窟第三一一窟窟顶藻井的井心。)

睡莲与荷花同是睡莲科的水生花卉,

荷花生长于中国本土,

而睡莲一般被认为是佛教从印度传入后

才在中国普及开来。

据考证,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存在花瓣密集细长的莲花图样,

该图样能在公元前1世纪的印度石窟中找到参照。

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生观赏植物,

睡莲在园林造景中有着重要的运用。

颐和园的谐趣园、圆明园的鉴碧亭下都能看到大片睡莲,

配以一池静水、一座小亭,

营造出宁静安详的氛围。

睡莲在艺术品中寓意着圣洁、吉祥,

随着佛教影响力的扩大,

睡莲纹样也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

到明清时,“子午莲”、“缠枝子午莲”纹样已经成为瓷器、丝织品上常见的纹饰。

向日葵,为菊科、向日葵属的草本植物,

种子炒制之后可做零食,也可榨油,

油渣可做饲料。

原产南美洲,驯化种由西班牙人于年从北美带到欧洲。

明朝嘉靖年间,它随着欧洲的航海船队,万里迢迢来到东方。

明代文人王象晋的《群芳谱》中称向日葵为“丈菊”、“西番菊”。

最初,向日葵作为观赏和药用在我国零星种植,清末食用价值被挖掘,俘获了大批“吃货”。

新中国成立后,向日葵在河套地区安家,

开启产业化发展之路。

如今,它的果实开始搭乘中欧班列,

销往欧洲各国。

喜欢大口嗑瓜子的美国棒球运动员

也有了新选择。

苜蓿,俗称金花菜,多是野生的草本植物。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栽培历史最古老的牧草,

有着“牧草之王”的美誉。

它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

从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带回的。

南朝《述异记》明确指出“苜蓿本胡中菜,骞始于西国得之”。

来到中国后,苜蓿种植范围不断扩大,

从京城皇家苑囿传播到陇东、陕北和西北地区。

苜蓿含水量较高,草质柔嫩,用来饲养牲畜再好不过。

同时,它还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和改良土壤的理想植被。

道光时期河南《扶沟县志》记载:“唯种苜蓿之法最好,苜蓿能暖地,不怕碱。”

在无数以花木繁茂著称的西方园林中,

与中国有关的花卉占据了几乎最重要的地位。

多年前开始,

原产于中国的花卉源源不断地西行,

改变了整个世界花园的面貌。

牡丹,芍药科芍药属植物,在中国至少有多年的栽培历史。

最早为人类所认识是它的药用价值,

秦末汉初的《神农本草经》著述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当年长安和洛阳二都热闹的看花景象)

唐开始了宫廷赏牡丹的盛举,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北宋,牡丹始走出皇宫内院,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公元年—年间,由中国遣唐使传往日本,据说是空海和尚带去的。

目前日本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牡丹栽培大国。

(江户时代的花鸟图局部,现藏于波士顿博物馆)

在古代与欧洲的贸易过程中,牡丹绘图作为刺绣和瓷器的主要元素传入欧洲。

直到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从中国广州成功引种,

中国牡丹才得以在欧洲广泛传播。

罗马时期,欧洲人对花卉的使用性要求

远大于观赏性,

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桃花开始走俏。

桃树先是沿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

再从那里引种到希腊、罗马、地中海,

尔后渐次传入法国等欧洲国家。

印度的桃树也是从中国引种的,

公元年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曾记述关于桃树引入印度的传说。

菊花,属菊科、菊属的草本植物。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栽种菊花了。

唐朝时,或同佛教、盆栽一起传入日本,

成为日本皇室的家族徽章,

还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

(日本嵯峨天皇在位期间大力推行唐化政策,将重阳节“菊花宴”定为宫中的年中行事。)

大约在年,荷兰人引进了6个菊花品种。

18世纪末,英国开始引进并培育菊花。

由于其盛开于秋天且花期长,观赏价值突出,

深受欧洲人喜爱。

这些花朵的交流悄然改变着各国的自然环境、

生活方式、风土人情。

农业生产实践丰富了、

各民族精神生活增加了、

和平友好的传统延续着。

更多精彩:

大寒丨丝绸之路的“全球代言人”,丝织品为什么能?

小寒丨穿越千年伴君共乘——丝绸之路上的马文化

冬至丨文字记录交往:丝绸之路上它们曾来过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责编/张广琳审校/刘梦监制/李雨思

投稿/纠错:news

yidaiyilu.gov.cn

加入我们:hr

yidaiyilu.gov.cn









































甘露聚糖肽价格
告别白癜风舍我其谁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