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里可以根治 http://m.39.net/pf/a_6623402.html 红色农垦精神的传承与黄泛区的复兴——中原明珠黄泛区农场 理根生整理 一、农垦精神的丰富内涵 农垦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垦荒垦殖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精神资源宝库中的重要因素。农垦精神是对南泥湾精神、新疆军垦精神和北大荒精神以及黄泛区垦荒精神等一系列特定阶段、特殊位置的历史总结,农垦精神高度凝聚了艰苦奋斗和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传承农垦精神已经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垦文化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彰显着现代“农垦人”爱党爱国、服务奉献、勇于开拓和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其改革发展必然服从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然是一个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硕果累累的过程。 农垦精神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农垦精神是指农垦企业在屯垦戌边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农垦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农垦精神是指全国各个农垦企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自觉遵守的价值观念,包括企业的文化、宗旨、理想、传统、道德、观念和准则等。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把农垦精神概括为“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十六个大字,这是景精辟的阐述。 所谓农垦精神,就是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它是农垦人在开发建设农垦壮丽事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的政治觉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私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把这称为农垦精神。农垦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有其特定要素的。 一是农垦事业开发的艰苦环境和艰巨任务。农垦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历朝历代在新疆、北大荒和海南岛等地区都有过垦殖的历史,但都没有获得大规模的成功。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人民解放军复转官兵为核心的农垦大军,才把这块事业开拓发展起来。在奋斗开拓的过程中,很多人贡献了青春,贡献了生命,贡献了几代人。这就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思想渊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著名的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恰恰正是王震同志领导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锤炼出来的。三五九旅的官兵,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了农垦队伍的骨干。王震同志也成了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农垦精神的缔造者领导者。他们把南泥湾精神带到新中国农垦事业创建者的队伍里来。所以,农垦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农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王震同志则被公认为农垦精神的缔造者。 二、红色农垦精神的起源 井冈山垦荒。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革命队伍中一些人面对暂时的挫折,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毛泽东敏锐察觉到这一思想问题,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篇光辉著作。是什么让星星之火从这里点燃,燃城燎原之势? 其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特征。当年红军指战员和红军战士,他们吃红米饭,喝南瓜汤,穿补丁衣服,开荒种地,纺纱织布,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和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红军是战斗队、生产队和工作队。新城大捷,红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队的首次“进剿”;三打永新城,群众拍手称快:“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黄洋界保卫战,创造了红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当年红军在闽东的时候,被困在方家山村里时候,红军出不去,于是帮助畲民开荒种茶。 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5月21日从长沙启程重上井冈山。5月22日到山顶昔日战地巡礼,来到“茨坪”,毛泽东若有所思地看着这条平展的砂石路盘旋而上,他说人民群众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开荒修路,改天换地,我们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学习发扬井冈山精神,要体现在哪里呢? 大别山垦荒。罗汉尖,建立根据地。群峰环抱,山脉相连的罗汉尖,一枝独秀峰高千米,地处皖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南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便是鄂豫皖红色革命老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成立后,成立了以朱育祺为创建人的“大中华抗日救国军”;他组建红军便衣队、游击队与敌人展开斗争。数千人的衣食住行医疗药品成了急需解决的头等大事。面对山区穷苦百姓的援助,红军指战员于心不忍。朱育祺为此多次召开会议,最后研究发动战士们开荒种粮,解决吃饭问题,砍伐竹木搭盖军营。 红四方面军垦荒。川陕革命根据地苏区政府为了保障供给,开荒种地,增加粮食耕种面积。苏区政府组织开荒队开垦因战乱荒芜了的荒山、荒坡,号召群众“加紧开荒,多打粮食”“大家来参加开荒,到老林开荒去,到巴山开荒去,开垦大片荒地”。对于参加开荒的群众,苏区政府还明确固定给以奖励鼓励。川陕根据地政府开创了劳动荒田自耕自受益制度。 同时,由苏区政府保卫局派人率领白军俘虏余人上山开荒,由政府供给农具、种子,以劳动收获作为改造的先例,这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劳改政策的先河。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将土豪劣绅和富农组成开荒队,派人监督上山开荒种粮食,供给开荒的军民。 同时,苏区政府结合解除鸦片禁烟运动,把原来种植鸦片的肥沃土地重新种植粮食,使得耕地面积增加不少。仅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就有70万余亩鸦片田改种了粮食,既禁绝了烟毒,又增加了粮食。过去萎靡不振的烟鬼,而今变成了革命和生产的勇士,过去田间烟花纷飞,而今麦稻芳香,林泽大变。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山区,田少地多,苏区政府带领苏区人民兴修水利,改造生产条件,在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很快地完成了清朝以来百年未完成的业绩。 抗战时期的农垦精神。 太行山垦荒。抗战时期在太行山上,红军开荒修水利,乡绅派人去帮忙,还节衣缩食。太行山上红旗招展,红军开荒太行山,专家来修水利,刘伯承将军也推车刨地。 南泥湾垦荒。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进驻了作为陕甘宁边区南大门的南泥湾,一边练兵,一边屯田垦荒。正是在开荒过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三五九旅刚开进南泥湾的时候,南泥湾还是一个梢林满山,荆棘遍野,野兽出没,人烟稀少的地方。战士们描绘那时的南泥湾是:"南泥湾啊烂泥湾,方圆百里山连山。雉鸡成伙满山噪,狼豹成群林里窜。猛兽当家百年多,一片荒凉没人烟。"条件艰苦可想而知,但广大指战员说:"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才能干好革命。"广大指战员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创造辉煌。由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郭兰英演唱的一首陕北民歌《南泥湾》唱响全国,“往年的南泥湾,到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南泥湾精神,是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代表的抗日军民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困境中奋起、在艰苦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是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拯民于水火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南泥湾精神恰恰正是王震同志领导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锤炼出来的,使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三五九旅的官兵,在新中国成立后,都成了农垦队伍的骨干。王震同志也成了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农垦精神的缔造者领导者。他们把南泥湾精神带到新中国农垦事业创建者的队伍里来。所以,农垦精神和南泥湾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农垦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南泥湾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而王震同志则被公认为农垦精神的缔造者。 新疆建设兵团垦荒。 新疆刚刚解放,新中国刚刚建立,王震将军遵照毛泽东主席发布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率领百万大军开赴新疆"屯垦戍边",先后几批成建制地转入生产建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垦戍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产业大军的主体——新疆建设兵团。 农垦精神为王震将军首先做出的。王震阐释道:“什么是中国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呢?我认为,最主要的一是艰苦奋斗,一是勇于开拓。”农垦创业者的精神,就是农垦精神,这是对农垦精神最明确、最权威的概括。他很早就为北大荒题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年2月,王震副主席为《当代中国的农垦事业》攥写的卷首语所用的标题就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文中十分明确地阐述:“今日国营农场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新中国农垦事业的创业者。一是人民解放军几十万官兵,遵照毛泽东主席发布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先后几批成建制地转入生产建设,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屯垦戍边,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农业产业大军的主体。二是千千万万的内地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着好儿女志在四方的豪情壮志,离开城市,告别亲人,投入开发边疆的伟大行列。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创业者,几十年如一日,为开发边疆,发展我国的农垦事业呕心沥血,成为各级农垦部门的领导和骨干。他们不为名、不为利,把自己的青春年华、聪明才智,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的农垦事业;现在很多人鬓须已白,他们的子女绝大部分继承了父辈们为之奋斗了一生的事业,继续在那里建功立业。创业是艰难的,也是光荣的。中国农垦事业创业者的英雄业绩,已经载入史册;他们的创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王震将军不遗余力地宣传和弘扬农垦精神说:“在今天,坚持和发扬这种精神,对推动我国的农垦事业以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加速发展仍是非常重要的。”“戈壁变绿洲,沼泽变良田,炎荒变胶园。这些成果的出现,靠的是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时代前进了,生产发展了,我国农垦已有了雄厚的物资技术基础,但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要代代传下去,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们农垦大多数职工还不富裕,离‘小康’生活还有很大差距,就是将来富裕了,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仍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他告诫:“我们的农垦事业,一开始就是开拓创新的事业。创业者披荆斩棘,按照国家需要,在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现在,新疆可以生长长绒棉,海南可以生产橡胶,黑龙江的沼泽地上可以长出大豆、小麦和水稻。现在看是常识,但是在五十年代,确是前无古人,是一种新的开拓,需要勇气和毅力。农垦的开拓精神,不仅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而且还表现在经营管理方式更新上。国营农场建立之初,别具一格,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发展农工商的综合经营,搞工业、商业、运输业、建筑业,医疗,教育,各行各业一应俱全,形成了我国农垦企业发展的新特点。当前我国农垦面临着改革的艰巨任务,更需要发扬农垦创业者的勇于开拓的精神。” 年底,正在医院住院的王老一直牵挂中国农垦事业发展,毫不思索地脱口而出:“最主要的是发扬农垦精神,把这个无价之宝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原农业部副部长刘成果在年为国务院起草42号文件时,积极主张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写进批语。至此,农垦精神被正式以文件的形式明确肯定下来。 北大荒垦荒。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万转业官兵,按照中共"屯垦戍边"的方针,开赴地处黑龙江省荒无人烟的北大荒,开拓北大荒。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创业、开发建设,北大荒人把渺无人烟的亘古荒原建成了中国耕地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营农场群,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北大仓"。自此,一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载入共产党的史册。 三、黄泛区农场垦荒精神 黄泛区垦荒精神。河南垦荒精神的领军典范,中原明珠黄泛区农场。 红色河南农垦始于年。河南省黄泛区农场是河南农垦精神的缩影。老一辈农垦人讲述他们屯垦戍边、铸剑为犁、战天斗地、笑傲寒霜的垦荒岁月。70多年来,全省农垦广大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百折不挠,历尽艰辛,在人迹罕至的黄河故道、千里黄泛区、盐碱沙地上建起一座座小城镇,把不毛之地改造成良田、果园、林地,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农业技术人才,河南黄泛区农场生产小麦、大豆、玉米等,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农业建设。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为龙头的河南农垦企业弘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农垦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年,日军战徐州后,调集南北两个战场的兵力,沿陇海路西进,准备力夺郑州,使平汉、津浦、陇海三线沟通,造成汇攻武汉的有利形势。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蒋介石命令程潜竟于6月12日炸开郑州以北的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灾民遍野。淹没了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的40多个县,使千里沃野顿成一片荒凉的“黄泛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和留下无穷的后患。直到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这件事情也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的黄河河道变迁。当时花园口决口,导致了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也导致了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百姓遭受苦难。造成大片土地荒芜。 黄泛区,一个苦难的代名词,一个曾滋生了杂草,又滋生了故园重生梦想的地方,多年来,黄河与河南纠缠不清,河南郑州花园口与黄泛区连绵一起,三者的交集,正是中原这个人口大省新历史的浓缩,黄泛区的影响很大,泛滥成灾,给当时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影响了当时地区的发展,“黄泛区”的历史发生在中华民族最悲惨的时刻,是中华民族被逼到绝境之后,生生从自己身上割下来的一块血肉,这是百万“黄泛区”人民拿血肉换来的,这是千万“黄泛区”人民拿自己的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忍饥挨饿换来的,这应该是中华民族应该永远记住的疤痕和切肤之痛。这是用黄泛区老百姓的命、用黄河这个母亲河的洪水,去拖住敌人的刺刀、大炮和坦克的进攻。 值得一提的是,年,因尉氏和扶沟两地堤防决口,黄泛区继续向西扩展,使西华西北地区变为泽国。事实上,黄河水侵入淮河河道以后,黄泛区河道堤防就频频出事。档案记载:“泛区益广,险工迭出,每逢霪雨,一夕数惊。统计8年来,官堤民埝,大小决口,共32次,凡91处。 不久之后的解放战争,蒋介石集团为了进攻我中原野战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又一次罪恶地妄图决黄河之水淹没我军及解放区人民,称“可当四十万大军”,幸而中原我军坚决执行毛主席、中央军委的命令,迅速挺进大别山,才使中原人民避免了一场新的没顶之灾。 泛滥的黄河水不但夺命,还把大约亿吨泥沙带到了淮河流域,黄泛区面积多达5.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苏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大水冲过之后,留下了最厚有数米深的沙石和黄泥,给黄泛区田地复垦带来了极大困难。根据档案记载,到年6月,河南黄泛区“万亩农田被淹,目前可耕地虽有万亩,但因没有耕牛和种子,加之8年来田地覆盖了沙砾,仅凭人力挖掘非常不易,仍属荒废。” 黄泛区群众在经历常年的灾荒打击后,其思想观念中某些方面的传统和变异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长期影响着黄泛区人民不同时期的生存行为和生存方式。李准小说《黄河东流去》,基于小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黄河东流去》,北京电影制片厂年摄制,著名导演谢铁骊、陈怀皑执导的电影《大河奔流》,由冯小刚执导,根据刘震云小说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等影视艺术或反映黄河决口带来的灾难或聚焦年河南大饥荒历史焦点。 国民政府时期黄泛区垦荒。 需要指出的是,依据相关档案,当时国民政府对黄泛区也实行了一些救济措施,但一些救助规定流于形式,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使得“人民流落,哀鸿遍野,救济苍白无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救济总署对战争中受到严重破坏的国家进行善后救济,因此在中国成立了分署。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署,然后在各省成立了分署。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在河南省会开封成立了办事处,与河南省善后救济分署一起,开展对难民的援助。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英语UnitedNationsReliefandRehabilitationAdministration,英文简称UNRRA,中文简称联总)创立于年,发起人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其名称内之联合国并非指后来于旧金山组成的联合国组织,而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同盟国参战国家。本质为福利机构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成立目的乃于战后统筹重建二战受害严重且无力复兴的同盟国参战国家。其中,受害最严重的中国成为最主要被帮助国家,而施予帮助者则为美国、英国与加拿大。 年,“8·15”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根据国际协定,联合国对数十个遭受战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援助。具体负责这一业务的机构是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联总”)。中国当时是救济的重点。“联总”总部设在华盛顿,最高长官为总署长,常务机构为理事会,施行机构是分设在各国的分署。中国当时与“联总”的对接机关是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院成立了“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简称“行总”),专门协助联合国救济总署开展工作。解放区在邯郸设有解放区救济总署,负责人为董必武,专司对解放区灾民的救济工作。 联合国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年9月在河南开封,即“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所在地设立了驻豫办事处,开始开展对黄泛区的救济工作。一是办了五期曳引机训练班,培训学员多人,这些学员后来大多成为新中国农机事业的开拓者。二是在黄泛区腹心西华、扶沟建立了三个复垦队,用机器垦荒。三是对灾民发放熟食、衣服、劳动工具,并实施打井、捕蝗、修路等开发性救济。 解放前夕的黄泛区复垦队垦荒。 年,郑州花园口黄河溃决处成功合龙。肆意南流的黄河复归旧道,被黄水长期侵夺的南岸土地逐渐涸出,黄泛区人民才迎来在故土之上重建家园、恢复生活的起步。 但经历长达9年(-)的涛涛黄水的冲毁、淤淹,广大遭受黄河泛滥之影响的重灾区成为沙土、淤泥、沼泽、蛮荒等交织的地方。庐舍不见,荆莽丛生,原有土地被覆盖在数米之深的地面以下。杂柳、蒲草、芦苇、白茅等成簇成团。昔日美好家园,成为荒凉世界。 幸存的黄泛区民众虽然不断地返乡,但这些在外地早已备受煎熬的灾民根本没有能力再拿起犁锄去侍弄自己的陇亩。他们从外乡回来,多鸠形鹄面、衣衫褴褛,不仅缺乏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甚至连衣物、食粮等基本生活所需都匮乏。联合国救济总署在豫、皖、苏等设立机构,救济灾民,帮助、促进相关地方的复兴与复建。国民政府也设立对应机关。其中,河南救济分署设于当时省城开封的禹王台(今禹王台公园)。 年春,国民党政府和联合国救济分署在扶沟练寺完成了拖拉机训练班工作后,将其更名为黄泛区复垦队。4月底,新黄河东解放区的民主政府要求黄泛区复垦队去水东帮助回乡的难民垦荒,由共产党的扶太西县长张申、复垦队第三队队长崔玉华和联合国救济分署机械负责人塔克协商,组织20台拖拉机成立了河(贾鲁河)东支队,在贾鲁河东的扶沟县郑桥村和宾王岗设点开荒。县政府派副县长王熬夫驻郑桥村协助工作,这是党开始接触复垦队工作。不久,王熬夫离开复垦队,中共扶太西县委的秘书郑宪庭带着一名警卫员到了水东支队。当时他们的身份保密。 救济署除向民众分发食品、衣物、简单工具、鼓励学习与扑灭蝗虫等之外,还在扶沟、西华等地开办机耕队,支持复垦、复种。在扶沟县建立的机耕队分别设于练寺的秦沟、马场、晋桥、直沟河等地方;在西华县设立的机耕队设于红花镇的护当城、田楼以及大王庄乡的王牌坊等地方。而最初设于练寺的机耕队,其实也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化农业机械种植模式的尝试。机耕队又分数期:前期的技术员与队员不乏有美国人;后来则主要依靠招收地方上的青年来实施。据李连成讲,入住直沟河村的机耕队员,则是从宝丰、鲁山等招收的学员。 后来国民党军队到水东复垦支队,因有做过党的地方武装工作的临时雇用人员误以为是解放军而喊“同志”,暴露了问题。雇用人员一看不对拔腿跑掉了。国民党部队抓住河东支队长金英宏打了个死去活来,要他交出共产党。他坚决不承认复垦队里有共产党,保护了郑宪庭。 拖拉机(当时当地称之为“小铁牛”)、圆盘耙等现代大型农业机械的应用,确实有力促进了黄泛区相关地域的垦荒与建设,解决了人力、工具等不足。不过,由于后来国共战争形势的快速变化,救济署主导的机耕队在当地存续的时间并不长(两年余)。在外国力量撤出后,尤其是建国初,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依托机耕队的主要家底,并整合垦荒出来的十万余亩的无主土地,成立了黄泛区农场,成为关内最大的国有农耕企业,并一直发展到当今。当年,由联合国救济署所主导设立在直沟河村的机耕队住址。 据西华农村直沟河村的李义生(出生于年)老人讲,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当救济署的外方力量撤离、机耕队基本落入我方掌控的情况下,为了不让停放在直沟河的农业机械被正当使用,国民党军的飞机还曾飞临此地进行过破坏。他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飞机从机耕队住址的西南方向一个俯冲下来,进行扫射,落下很多弹壳,然后离开。幸亏没有人员伤亡。在现场的李义生还在非常狭小的一块土地上捡拾了不少炮壳。对于这次意想不到的空中来袭,老人仍然很惊讶——甚至感到惊怖。 其实,在黄水之前,直沟河村本是贾鲁河之东一个相当繁荣、活跃的乡间集市。黄水袭来,民众外逃,在力量强大的浊流的长期冲刷下,河徙其东,村落河西,村庄的集市地位于是丧失。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中期,在村庄贤能之士及相关方面、广大群众的支持下,村庄才逐步恢复了其集市功能。 然而,由于紧濒豫东黄淮平原上的贾鲁河的缘故,直沟河这里在以往也遭受过黄水之灾。因为,郑州至开封间的黄河溃决,其水量能够沿着贾鲁河等河流漫洇或长途奔袭至此。我们曾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石潭村阅读到一通古碑,记载了清末同治戊辰年(年)发生在郑州古荥镇附近的一次河溃,直接造成了当地庙宇建筑的毁坏。同样,沿着贾鲁河继续东南而下,在百十多里外的周口市扶沟县练寺镇直沟河,也曾深受过黄河溃决的影响。 在机耕队旧址(即原村庄学校旧址)的西侧,一通数年前因基建而被挖掘出土的古碑上的文字,就给予了有力的相关说明。这个铭刻于“光绪二十五年”的“重修全神庙碑文”说:“(直沟河)有全神庙一所。光绪丁亥,黄水为灾,泛滥于兹,庙宇倾颓,神像暴露……” 豫皖苏军区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权接管“善后救济总署”继续开荒。 年11月25日,联合国第三届代表大会决定撤销“善后救济总署”这一机构,撤回派往各国的工作人员,并把全部的物质留给当地。当时国民政府成立了“行政院黄泛区复兴局”接管原“联总”、“行总”的全部工作,并在豫、皖、苏三省建立了三个分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分局局长是王式典。原“救济总署”的中方工作人员,根据志愿,或遣散或过渡到复兴分局工作。但此时国民党政府在战局上正节节败退,复兴分局的工作人员仅领了两个月工资,后来就没有了着落,人心动荡,根本就谈不上再搞什么“复兴”。随着国民党战场上的不断失败,复垦队员不少人纷纷离队另谋生路。不久,国民政府复垦队解散。 此时,黄泛区的大多数县已建立了人民政权,当时的“扶(扶沟)太(太康)西(西华)政府”曾先后派副县长王熬夫、县府秘书郑献廷等到复兴局开展工作。年9月,豫皖苏行署以复兴局所属复垦队为基础,在扶沟练寺建起了豫皖苏黄泛区农垦学校,崔玉华任校长。年4月,该校迁至开封,更名为河南省农业学校。 年的12月,华东野战军解放许昌,复垦队正在练寺排练文艺节目准备过元旦演出。豫皖苏军区参谋长陈明义(解放后任西藏军区司令员)来到练寺,找到时任队长时鸿义协商,要求复垦队全体出动到许昌拉战利品。因为当时复垦队不属共产党领导,更不能向上级请示这样的事情。由于郑宪庭从中做工作,队长最后也就只得表态同意,于是人员马上准备,20多部机车在郑宪庭率领下从练寺开赴许昌。因为当时练寺很偏僻,离开封又远,国民党对复垦队鞭长莫及。 到许昌后才知道,原来所要拉的战利品就是河南省善后救济分署仓库里面的东西:有拖斗车、吉普车、大货车和各种油料等。复垦队员怕飞机投弹赶紧装车,晚上就往回开,夜里为防飞机轰炸,不敢开灯,摸黑走到了鄢陵县,一路上没少折腾,个个累得筋疲力尽。这些战利品拉到练寺后,都交付给了豫皖苏军区。 年前后,经常有共产党的工作人员到复垦队来,多是为了赶路让复垦队员去送。复垦队从不拒绝,有的送他们几十里,有的送到百里之外。当时复垦队里的人说:拿国民党的工资,去给共产党干事。 年底,共产党的干部赵政一来到复垦队。原来,年延安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简称“解总”,后又在大城市设立了办事处。赵政一是上海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内战爆发后,赵政一奉命从上海经开封来到护挡城,扮作戴礼帽穿大衫的会计人员隐蔽下来。至于他的具体任务谁也不知道,他在屋子里也不大出来。赵政一在护挡城住了几个月才离开,解放后曾先后到三个国家出任大使。 年4月,河南省救济分署遣散部分复垦队人员。就在这个时候,扶太西县长张申(解放后任开封市委书记)带一个警卫员来到护挡城,住在复垦队里。随着解放军节节胜利,复垦队渐渐成了共产党领导的运输队。 6月,解放军攻下开封,张申亲自带复垦队去开封拉战利品。开封是当时河南的省会,国民党重点防守城市,那里有大量的军用物质,被褥服装面粉等都堆积如山。复垦队住在朱仙镇,每天在开封和朱仙镇之间往返,主要是给豫皖苏军区拉被服。一次去开封的途中,复垦队的一辆机车遇到国民党飞机的轰炸,一姓孙的复垦队员被炸死。孙是新蔡县人,解放后认定为革命烈士,这也是党和政府对复垦队为革命所做贡献的肯定。 在紧接着的睢杞战役中,复垦队员又开着车辆支援前线,把食品、弹药和枪支等急用军需物质送往战场。有一次在运输路上,一辆机车被飞机炸毁,所幸没人员伤亡。 中原明珠黄泛区农场。 在豫东平原上,有一个唯一用“黄泛区”命名的单位,这就是中外闻名的黄泛区农场。她地跨西华、扶沟两县。是河南省最大的国有现代化农场,“黄泛区农场是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议下建立起来的。”说起黄泛区农场的建立,不能不提起66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劫难。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豫东重镇开封后,大举西进。国民政府为阻止日军,以水代兵,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黄水一泻千里,广阔平原沦为泽国。豫、皖、苏三省44个县89.3万人丧命黄泉,万人流离失所。到年黄河封堤,黄水整整泛滥了8年。8年间,豫东大地饥荒连年、饿殍遍野,人为地造成了平方公里荒沙弥漫的"黄泛区"。"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就是劫难后黄泛区的真实写照。 地处豫东平原“黄泛区”腹地的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地处豫东平原的周口市辖区,位于河南省东部,地跨西华、扶沟两县,是河南省惟一的省属大型一类农垦企业。总场场部位于西华县城西12公里处,距省会郑州市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40′,北纬33°45′~34°15′。她是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提议下,于年正式创建的。经两代农垦人努力拼搏,开拓进取,使昔日一片荒沙的黄泛区变成了林茂粮丰、农工商诸业并举的大型现代化国有农场。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年2月,中央成立了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同年3月21日,在河南省省会开封设办事机构--黄泛区复兴局,省主席吴芝圃兼任局长,赵一鸣、路岩岭任副局长。并由国家拨出专款(黄河救济基金),开始了大规模的开战自然,建设家园,造福子孙的复兴运动。 在短短的一年中,复兴工作大见成效,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周恩来总理在听取复兴局汇报工作后指示:结束复兴工作,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于是在中央和河南省政府的关怀下,经过短期筹备,年1月在黄泛区复兴局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黄泛区农场。 年的元旦,在西华县城一座破旧的黉学庙门前,挂起了"河南省国营黄泛区农场"的牌子。"国家要在黄泛区办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的消息不胫而走,这让饱尝"水旱蝗汤"之苦的黄泛区人多了几许兴奋。 时空回到年12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农业生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听取了河南代表、时任河南省农业厅厅长的许西莲和时任豫皖苏行政公署农垦学校校长的崔玉华两位同志就黄泛区复兴问题所作的大会发发言及书面报告后,对黄泛区复兴工作高度重视,立即指示组建高规格的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尽最大努力搞好黄泛区的复兴工作。 年2月,“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的中央财经委主任、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兼任主任,成员有财政部部长薄一波、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内务部部长谢觉哉、农业部部长李书城、卫生部部长李德全等。 年3月21日,中央黄泛区复兴委员会复兴局在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成立,局长由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副局长有两个,一个是原安徽省宿(宿县)蒙(蒙城)怀(怀远)工委书记赵一鸣,一个是年就已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在黄泛区一带多年进行武装斗争的路岩岭。 3月27日,局机关由开封搬到黄泛区的腹心西华县城黉学庙。当时复兴局下设机耕科、农业科、宣教科、财务科、医疗队等。 4月,中央农业部又分配给复兴局70多名拖拉机驾驶员,组建机耕大队进行垦荒。复兴局成立近一年主要抓了四件大事。一是协调当地政府,组成了几十万人的治河大军,先后疏通了颍河、贾鲁河及双洎河,排除了内积水;二是开展防疫卫生工作,防疫治病多万人次,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蔓延。三是动员和帮助回乡农民累计开荒0多万亩,其中机耕40多万亩;四是在扶沟练寺、西华清河驿建起了两个苗圃,在西华西夏亭建了一个农场。 年12月,赵一鸣、路岩岭受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复兴局局长吴芝圃委派,赴北京向复兴委员会汇报工作。黄泛区复兴委员会主任陈云向周总理电话报告此事,周总理指示会在中南海召开,五部部长全部到会。周总理听取汇报后,对复兴局的工作给予赞许,说:“复兴工作完成得很好。唯灾民房子没有建起来。按粮食收成,比许多县还要好些。地可以按户分给农民,三年不要粮。地多人少,农民分不完,黄泛区可以建个大农场嘛。”大家齐声同意。 年1月,经过紧张筹备,在原复兴局的基础上黄泛区农场正式建立,原复兴局副局长路岩岭任场长兼党总支书记。 在黄泛区这片沸腾的热土上,一批批优秀的农垦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发、创造、巩固了新生的国有机械化农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如今,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全场总面积92.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2万亩,总人口3.02万人,职工00人,下辖20个农工商企业、6个股份制企业、4个场管行政村、22个行政事业单位、1个正团级武装部、0多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21个周口市、西华县驻场单位,1个正团级现役人武部,省属大型国有农垦企业。场属总资产5.4亿元,年产销售额10.5亿元,年创利税万元以上。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农作物良种繁育、推广基地,果蔬生产、加工、贮藏基地,生猪养殖、出口基地,拥有河南省最大的过磷酸钙生产厂及船舶和化机缸套生产厂。从业人员1万余人。 据黄泛区农场党委原副书记、黄泛区实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陈彦亮和曾任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副场级调研员、教授级高级政工师,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政协文史资料撰写员介绍,红色教育基地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场史馆于年5月18日建成。这片热土有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珍贵的革命的事迹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场史馆 当年黄泛区使用的两票 垦荒队名单 场史馆图片 农场印章 农场最早使用的拖拉机东方红 第一位女拖拉机手 场史馆珍贵图片 垦荒队测量土地 河南省政府文件 黄泛区农场分布 场史馆前言 周恩来决策建农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