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稀饭喝完了!”

7月29日早上8点,新乡县古固寨镇辅豫实验高中转移安置点内,住在小学部宿舍房间的李培秀高声向周围的人“炫耀”父亲今天的饭量。

“怕鸡蛋不好消化,只让他吃了一半,剩下的他都吃干净了。”李培秀告诉记者,父亲李运生今年岁,这几天在安置点的饭量不比在家少。

李培秀是新乡市牧野区卜奇屯村人。因为连日暴雨侵袭,大水漫灌全村,断水断电,无法正常生活。7月24日晚7点,卜奇屯村整村紧急撤离。

李培秀是家里的长子,和三个弟弟结伴,举家30多口人被转移到15公里以外的古固寨镇安置点。

天快黑了,坐着“后八轮”大货车涉水从村里出来,盯着躺在车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父亲,李培秀心中的不安和酸楚涌了上来:“安置点有床吗?能吃上热乎饭吗?父亲的被子也湿了,有得换吗?”

15公里,李培秀觉得格外漫长。

“有老人?先等等!路上还有积水,我们去找车!”离安置点还有将近1公里的路,安置点的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们找了辆电动三轮车,小心翼翼地把李运生抬上车,送到楼层最低的宿舍,并把李培秀全家安排在了相邻的几个房间。

古固寨镇辅豫实验高中安置了近名受灾群众,年纪最大是岁的李运生,年纪最小的是出生42天的婴儿。

“这里就像家,我们的新家!”待在安置点几天后,李培秀内心被感动充满,“有新衣服新被子,有医生来瞧,孙子孙女还能去看书上课,真好啊!”

安置点不大,操心的人可不少:新乡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监督所食材进行快速检测;开设临时医疗救助站,抽调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定时开展消杀防疫工作,确保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安置点运转有序。(本报记者马丙宇见习记者刘亚鑫通讯员魏国武)

暖心的原阳盒饭

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红烧肉、土豆炖鸡块……7月29日中午11点半,在位于原阳县的河南懂菜央厨食品有限公司,成箱的盖浇饭“乘车”出动,被送往新乡市区受灾群众安置点。

跟着工厂流水线一同连轴转的河南懂菜央厨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董胜利介绍,他们公司7月24日以来,每天送份热盒饭到安置点,截至7月28日晚上,已经免费送了3万份。

“我们公司专门供应学生餐、团餐,一天产量达6万份。”董胜利说,食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他们公司配套了农产品绿色安全追溯系统。“送到安置点的饭菜一样马虎不得。”

7月29日,一辆辆货车再次满载热饭菜从懂菜央厨出发,不同的是,盒饭增加到10万多份。

盒饭数量激增,源于几家生产团餐的企业联合,更源于原阳县、新乡市的统筹与资金支持。和懂菜央厨一样,位于原阳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悦之丰食品有限公司与河南速派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了供应盒饭的队伍。

“我刚从焦作配送完货品回来,已经跑了一天了,听说这里缺人缺车,没回家就直接来了。”河南九豫全食品有限公司的送货司机赵中原告诉记者,他要拉着份盒饭前往新乡县受灾群众安置点。

“俺是葛埠口乡尹圪垱村的,听说要送盒饭,俺凌晨四点就赶来了。”懂菜央厨员工朱少凤一边说一边忙着手中的活。

“你们是否出发了?到哪了?”7月29日中午12点半,已经送走几十辆货车的董胜利来不及休息,拨通了一个商丘的号码。他说:“我们从商丘公司紧急调拨过来多名员工,三个小时后就到,要冲刺做好晚上的4万多份盒饭。”

原阳盒饭,暖胃又暖心。(见习记者刘亚鑫通讯员贺洪强)

12个人一件事

人来人往,菜来饭往。

7月29日上午11点30分,卫辉市镇国塔西五六十米的一个免费就餐点,大烩菜出锅了。

就餐点负责人刘奎龙带着40多份大烩菜和馒头,派人给前来救援的消防队员送去,剩下的全部分给了前来就餐的交警、救援人员及群众。站着、蹲着,拉个凳子坐下,大家虽说有点拥挤,但秩序井然。

这个就餐点有一个12人的队伍,他们全部来自李源屯镇西良村,刘奎龙是“带头大哥”,这个当过兵的青年人一脸憨厚。他说,自卫辉市区进水后,他一直跟着救援队“抢人”,这两天,围困在水中的群众基本都被救了出来,排水却成了大事,各地的消防战士都来到了卫辉。

“消防战士整夜排水,我心疼,就想着支锅做饭。”刘奎龙不好意思地说,“我把这个想法给村里人说了,大家都很支持,就拉着锅来了。”

西良村到就餐点足足有10公里,他们凌晨3点起床,开着面包车过来,一阵子忙活后,早上7点多,小米粥、大锅菜就出锅了。

早餐小米粥、大锅菜,中餐大米烩菜,晚餐汤面条,早中餐之间抽个空再给大家煮一锅冰糖绿豆粥,就餐的每天0多人。

在这支队伍里,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学生惹人注目。15岁的孙疆南今年初中毕业,还没有被高中录取,他是随着父亲孙玉新一块来就餐点帮忙的。别看年纪不大,摘菜、盛汤、抬饭,都干得有模有样。

孙玉新说:“现在的孩子在家也没啥事,跟着来服务灾区,一是锻炼,二是增强社会责任心。”

刘奎龙感动了社会,可刘奎龙也一样被感动着。他说,26日就餐点一起火做饭,政府就把米面油菜送来了,让他们减轻了压力,能全身心地做饭了。

刘奎龙这几天还自掏腰包买肉购作料,花了多元。他说:“这点钱不算啥,只要群众需要,咱这个就餐点就坚持到底。”(本报记者马丙宇文/图)

责任编辑:戴晓涵审核:孙雅琳监审:马育军

往期推荐

.8亿元用于防汛救灾!

新疆→扶沟,倾“馕”相助里

目击浚县王庄镇村民撤离:依依不舍离家园

洪水退却后,村民什么时候才能重返家园?

灾后重建,专家为桃园果农支招

我们还能做:网络直播新媒体宣传推广活动策划宣传片专题片微电影联系-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