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部分地名由来 李连河刘建岭 (作者授权爱扶沟网独家发布,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爱扶沟网。) 一、城关镇 1、窦虎营村:在县城东南凤阳岗上,相传当代大将窦虎曾在此处扎营,又有捻军曾在此扎营之说,故名。年开挖一沟,将其分为前、后村。本村原有杨氏、李氏、吴氏、张氏、赵氏、单氏、严氏等姓氏。 2、花园村:明成化年间,陕西按察司副使严宪在村南建一处花园,名曰“南园”;明崇祯年间,刑部尚书刘泽深又在此村建一处花园,名为“刘家园”,筑“依二亭”。后以两处花园名村。 3、郝街:明朝万历年间,陕西右布政使郝维乔在此街修建郝氏祠堂一座,故名。 4、严街:原名“三何书府”街,因清光绪年间严效曾在此街路南居住(城郊乡政府今址即为严家大院),考中举人,又有严氏祠堂在此街路北(今红旗小学东南部),故改名为“严街”。5、寺后街:在天宁寺后为寺后街,在天宁寺前为寺前街(今凤凰台街四眼井附近)。 6、凤凰台街:因桐丘路以西,西后街以东岗地地势形似凤凰,故名“凤凰台”。 7、刘街:明刑部尚书刘泽深在此居住,并在街口立有牌坊,故名。 8、城隍庙街:该街正对城隍庙,故名。 9、火神庙街:该街正对火神庙,故名。 10、书院街:该街路北有大程书院,故名。 11、仁义胡同:在万商广场东侧,正对东后街,原有一条六次宽小巷,今已拓宽。明朝隆庆年间,尚书刘自强东邻居建房,欲往西侵占刘家宅基,刘尚书家人遂多次致书京城,要刘尚书阻挡,可刘尚书却回信,信中写诗一首:“次次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哪见当年秦始皇。”东邻居得知后,为刘尚书的仁义深感汗颜,遂也让出三尺。 12、关帝庙街:因该街路北有关帝庙,即今人民会堂处,故名。 13、戏楼街:该街曾有一座关帝庙,建有戏楼一座,故名。14、鄢家胡同:因居住鄢氏,故名。 15、南门街:今桐丘路与文化路交叉口以北一带。因此路口为扶沟县南城门“迎薰门”址,有城壕、吊桥、古槐等。此门外有东西两条弯弯曲曲的胡同,分别为东口、西口,口附近道路俗称为“上关”,再往南,即为“南关”,现均为桐丘路。 16、杜街:因居住多为杜氏,故名。 二、江村镇 1、江村:明初洪武年间,江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 2、王营村:明初洪武年间,王氏始祖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名。 3、赵庄村:赵氏始祖于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开封城东赵家楼,后迁此处建庄,因以姓名村。 4、前李田村:李姓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江村镇徐庄,后来李田一家从徐庄迁此建村,因以人名名村。 5、白亭:古名“帛亭”,为汉扶沟七乡十二亭之一,又俗称“白亭城”,有唐诗人白居易后裔居此。又有因楚封太子建之子白公胜于此之说。村中有城隍庙,供奉府城隍,又有望乡台遗址。 6、冯陵:西汉时期,冯氏始祖在此建村,因岗陵上多汉墓,且丘陵呈南北走向,曾有东、西、南三陵之称。 7、坡张:明初,张氏祖先从崔桥张庄迁此定居,因在坡地建村,故名。8、麻里:村南原有五个沙丘,遍生野生大麻,故为“麻五岗”,又曰“麻里岗”。明朝李姓居此,又称“麻李岗”。8、王母:相传该村有王羲之之母墓,其西有冢为王羲之墓,东复有二冢,曰献之、徽之墓,并各有庙以祀之,因其又名曰“王墓”,误矣,此地实为古代无名王侯之葬地。 三、白潭镇 1、王横村:王姓于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扶沟县曹里乡雕陵北王纪庄,神宗七年迁至此地建庄,因村子形成东西一条街,故名。 2、东冯家村:冯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至鄢陵县马栏村,后迁至扶沟县城西南冯庙村,其子孙一支分居曹里乡,一支迁此。因此地在曹里乡之东,故称。 3、陈家村:陈姓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地,因靠临留汉岗,故初名“留汉陈”,后来演变为陈家。 4、前张村:明洪武四年,张姓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扶沟县城西天井岗居住,清初迁至此地,因在王右军庙前建村,故名前张。5、李八岗村:传说有一李姓人在岗上挖出八缸银子,故名“李八岗”。 6、高集村:高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庄,因其先祖脖子上有一红痣,故称“红脖子高”,后来村上建立集市,改称高集。 7、苏庄:又称“西苏庄”,原居苏姓,其土地多为明朝万历年间鸿胪寺序班郝腾所有至郝氏十一世郝岱,生六子,因子繁产散,由郝寨分迁于此,在清朝康熙十九年前后,苏姓渐疏。 8、郝寨:原名“右军寨”,相传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爱此幽静,曾在此居住过。后又有关氏继居,后绝迹,关氏祖茔民国年间尚存。明朝万历年间,太医院吏目郝维康后裔又迁居于此,清郝廷松、廷柏、云龙弟兄三人酷爱书法,于村之隅建右军庙,庙院内有文昌阁、魁星楼、东西厢房等,羲之大殿前碑碣林立,高达丈余,庙后有王羲之衣冠冢,占地十余亩,古柏森森,荫翳蔽日。此村还原建有郡马府、望京楼等。 9、凉亭:该村座落在古运粮河岸,为吕潭、白潭水运枢纽,明朝末年,郝氏迁此,建有花园,园内建有亭子,故名。 10、白潭:由于宋太祖诏挖运粮河,横穿老白潭村中心,形成一河两岸。北岸为老白潭,南岸为龙虎岗,改称新白潭。明代时又称留汉岗,并在岗上筑寨,名曰“龙虎阁寨”,相传曾有人见蛇与猫在此相斗,因而得名。 11、世庄:原称“史庄”,后史姓在此绝迹,改称“世庄”、“舍庄”。清康熙年间,郝容玖之后裔迁此居住。 12、王村:有寺院名曰“膺福寺”,因建在王村岗巅,故名“王村寺”。 13、韩寺营:该村东有一座寺庙,因韩氏依庙而居,故名。 四、曹里乡 1、西马家村:明代初年马虎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生育二子,长子居西,次子居东,渐成两村,此村居西,故名。 2、初庄村:张氏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传统手艺是制收麦荆子,初名“荆张”。因“荆”字难写,故改名“初庄”,后演变为“初张”。 3、后顾家村:顾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以姓命名。七世以后,人丁兴旺,遂分居前、中、后三个村。此村根据位置取名后顾家。 4、老鸦林村:张姓于明洪武初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岗上建庄,因岗上树木郁葱,为乌鸦栖息之所,故取名“老鸦林”。 5、东马家村:明代初年马虎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生育二子,长子居西,次子居东,渐成两村,此村居西,故名。 6、樊家村:明初洪武年间,樊氏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居开封,明末迁居扶沟樊家村,以姓名村。 五、韭园镇 1、南良许村:许氏始祖于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故名许村。后因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改名南良许村。 2、湾郭村:明末郭氏始祖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因庄子西北低洼,故初名“洼郭”;又因庄子在岗上拐弯处,渐演变为湾郭。 3、李献岗村:李氏始祖李献高于明洪武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岗上定居,故初名“李献高”;后又迁来葛姓人家,又名李献葛,渐演变为“李献岗”。 4、前龙窝村:李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村后有条大沟,雨后雨水流进沟里,人称“龙就窝”,故取村名为“龙窝”。后渐分成前龙窝和后龙窝两个村子。 5、李集村:因村东古有寺院,原名寺岗。明代洪武三年,路氏始祖路武功携妻子胡氏,由安徽太和县迁徙此村定居,后子孙繁盛,延及本县汲下、范吕庄、路庄等村庄,以及鄢陵、西华、禹州、新野、临颍等县市。又有李氏在此定居,并兴起集市,故名。 6、孟亭村:孟亭是扶沟县汉代乡名。元朝末年,刘氏始祖由山西平阳迁徙扶沟,后迁居于孟亭村,其后人有万历进士、崇祯朝刑部尚书刘泽深。洪武年间,刘聚徙居鄢陵城南街,刘聚生刘海,刘海生刘璟,刘璟为明成化进士、刑部尚书;刘璟生刘訒,刘訒为正德进士、刑部尚书。两支刘姓分别为扶沟、鄢陵望族。如今扶沟、鄢陵两县的小胡庄、唐岗店、胡刘庄、刘河涯、黒蟒寨、季历岗、朱口、崔桥、马坊、沟刘等村庄,均有其后人居住。 7、曹台村:明初洪武年间,刘氏始祖刘应吉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汴盖村迁徙此地,其后人散居于曹里乡顾家、徐家等村庄。 8、庙头寨村:明初,聂氏始祖八公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地,因岗上由汉光武帝刘秀庙宇(光武庙原在村北,今庙址为近年新选),村在庙前,故名。清朝末年,聂恒茂为防土匪,捐资对寨墙增高加厚。 9、韭园村:又名“韭菜园”,明洪武年间,赵、高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以种植韭菜著名,全村共有水井七十二眼。另有张氏系宁氏所改。 10、湾赵村:明朝初年,赵太元、赵太清弟兄二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扶,分居城南赵沟和此地,因此地位于洧水沟河湾处,故称“赵家湾”,今称湾赵村。该村南有明山东巡按何出光墓,又称白松树坟,韭园镇政府处即为何家祠堂。 11、太尉铺:旧志载为“太蔚铺”,相传宋代黄太尉曾居此村,筑有黄家花园、接官亭、太尉府等。 12、后杨村:原名四道岗村。明初,杨氏始祖杨治理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因该村位于李集村后,故名。 13、沟刘村:原名寺岗。元末,刘氏始祖母朱氏由颍川太和,携其子刘聚及娘家侄子朱某迁居此地,后刘氏居此村,故名。 六、柴岗乡 1、歧岗村:明洪武年间,齐、邵、徐三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因冈陵自北而来,至村后两歧而南,故名歧岗。 2、朱岗村:朱姓于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其第五子朱橚为周定王,就藩开封,其后裔后分居于扶沟城西岗岭上,取名朱家,后因大浪沟北有一个朱家村,为不混淆,河南称为河南朱,河北称为河北朱。至明中叶由朱锡嘉改名为朱岗村。此支朱氏分布于马家场、朱屯、宋湾、包屯等村。 3、罗家村:罗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称罗家,清咸丰年间环村筑寨,改为今名。 4、前杨村:杨姓兄弟二人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于此,分别于前后建村,故名前杨、后杨。 5、前许岗村:明洪武年间,许姓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岗上定居,一居岗前,一居岗后,故分别称为前许岗、后许岗。 6、从河村:从氏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于扶沟,初居扶沟城西王村岗,后在村西临河建村,故名。 7、魏寨村:相传魏武帝曹操曾驻军于此,故名。明洪武四年,王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故村中多为王姓。 8、翟楼村:翟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明代中期建起楼院,人称翟家楼,今名翟楼。 9、邢坡村:邢氏于明洪武四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建村于坡上,故名。 10、寺后村:明洪武年间,胡、左、葛、李四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在支亭寺后建村,故名。 11、梅桥村:梅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初名梅家,清康熙年间,梅姓在村西大浪沟上建桥一座,遂改村名为梅桥。 12、张余集村:原名张家。张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建村,因只此一家,故名。清乾隆年间,因村中一名张余的人主持,使该村成为集会,因改名。 13、许岗村:明洪武年间,聂氏始祖七公由山西洪洞县移民扶沟,初居韭园镇董村,后卜居此地。 14、巩河村:因有孔氏、胡氏居此,名为“孔胡村”,因口误成为巩河村。 七、固城乡 1、尧岗村:明洪武年间,陈、李、王诸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岗上建村,因岗陵巍峨,故名岳岗;明末此地建成砖窑72座,遂改名窑岗;后演变为尧岗。 2、谢桥村:明初解姓由山西移民于此,因村东有桥,遂名“解桥”。清末秀才谢法颜拜坟时,解姓随谢姓,因该村名为谢桥。 3、赵岗村:明洪武年间,李、丁、王三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岗上建村,因岗西南侧照村庄,故名“照岗”;清乾隆年间,因赵姓迁入后人丁兴旺,遂改名赵岗。 4、秦陵村:明初,秦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岗陵上建村故名。 5、海岗村:原称”黄岗”,在县城西南四十里,今固城乡境内。海氏始祖不知从何地迁往河南府(洛阳市古称),宋朝末年,海氏三世祖海钦与妻孙氏、严氏迁居于此,后又有一支海氏分迁至郾城县。清朝中期,海氏十六世弟兄二人又由海岗村迁居西华县道陵岗等三处。 八、练寺镇 1、陈贾村:明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建村,弟兄四人为避税徭役,易姓拆居,分为陈、贾、杨、王四姓,分居陈贾村和杨王村。陈贾村居北,陈、贾二姓交互使用,即一辈姓陈,一辈姓贾。后被政府发觉纠正,二姓归一。后贾姓消失,陈姓流传,陈贾村名亦保留至今。 2、晋桥村:晋桥村原名箭贾桥村,因箭姓、贾姓元朝时期在贾鲁河上合建一桥,故名。明初晋姓由山西移民于此后人丁旺盛,因改今名。 3、下坡村:明初,有蒲姓兄弟三人由山西迁徙而来,为逃避兵役,改为桑、蒲、杜三姓,杜姓分居于此建村,因东有土岗,西有坡地,故名。 4、小路岗村:王姓始祖于明初由山西迁徙至扶沟柴岗乡魏寨村,明代中叶其中的一支迁居此处建村,因村邻土岗,人少村小,故名小路岗村。 5、大蒲村:明初,有蒲姓兄弟三人由山西迁徙而来,为逃避兵役,改为桑、蒲、杜三姓,长兄为蒲姓,于此建村,因名大蒲。 6、杨王村:明洪武年间,杨姓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建村,弟兄四人为避税徭役,易姓拆居,分为陈、贾、杨、王四姓,分居陈贾村和杨王村。杨王村居南,杨、王二姓交互使用,并以姓氏定名杨王村至今。 7、戴圪垱村:戴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建村,因地势高低不平,故名。 九、汴岗镇 1、二马杨村:原名套楼杨,因杨姓在此建有重楼,故名。杨姓先祖于元末从陕西渭南移民于崔村岗,后居强陵岗,清代中叶迁移此地,饲养儿马,日久发家,人称“儿马杨”,庄子遂名为儿马杨村,后演变为二马杨村。 2、西郭庄村:明代洪武年间,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代从山西迁至太康县郭寨定居,第八代郭秉忠第四子迁往扶沟百党岗村定居。后来其中一支又徙居此地。以姓名村。 3、首帕郭村:明代洪武年间,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代从山西迁至太康县郭寨定居,第八代郭秉忠第四子迁往扶沟百党岗村定居。后来其中一支又徙居此地。因以织手帕为生,故得名手帕郭,后演变为首帕郭。 十、大新镇 1、刘方宇村:明朝洪武年间,刘方宇率合家老幼从山西洪洞县移民于此建村,故以人名名村。 2、霍堂村:霍姓先祖世居山西太原,明洪武年间二世祖霍德山从山西迁徙河北,再迁河南杞县圉镇,清代中叶九世祖霍加壮迁到霍堂村,遵循祖训,凡外迁子孙所建村庄皆冠霍字,并修祠堂。因名霍堂。 3、石楼村:石姓明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河南,先是定居鄢陵县大杨庄,再到尉氏县东张市,明末蔡迁到石楼村。据说因明末石姓在京城招郡马,就在村中建造望京楼,以便登高望京,以此得名。 4、百党岗村:明代洪武年间,唐代汾阳王郭子仪后代从山西迁至太康县郭寨定居,第八代郭秉忠第四子迁往扶沟百党岗村定居。后人口繁衍,现县内大新镇三太冢村、轩西岭村,汴岗镇西郭庄村、首帕郭村、南郭庄、叠路头村、练寺镇秦沟村、杨村、西郭墩村、城郊乡郭庄村以及城关镇书院居委会郭姓,均属其后。 5、河沿刘村:因古蔡河之滨有一村庄,明末清初刘氏九世祖刘成勋迁居于此,滨河而居,故名“河涯刘” 十一、吕潭乡 1、吕潭村:该村旧称“冷店”。明代,吕、赵、黄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徙于此,后因吕氏祖坟坍塌成滩,故改名吕家滩。至万历年间,因这里鱼塘星罗棋布,又改名吕家潭。明代洪武年间,吉良福、吉良贵、吉成进兄弟三人,在山西洪洞县移民中,吉良福定居河南柘城县西三十五里吉庄,吉良贵迁居柘城县北三十五里吉庄,吉成进迁居陕西韩城县吉家寨。韩城吉氏传至五世吉西海,于万历初年迁徙到河南省扶沟县吕家潭。吉西海被扶沟吉姓奉为始祖,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即其十七世孙,打响八年抗战第一枪的卢沟桥驻军团长吉星文是其十八世孙。 2、金岗尾村:明代洪武年间,杜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扶沟县,明代中叶分居于此,因建村于金岗之尾部,故名。 3、赵楼村:明代洪武年间,聂姓先祖于由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扶沟县韭园镇庙头寨村,后又迁到吕潭乡聂老村,其中有弟兄二人,分居到赵楼村。 4、尚村岗村:王姓于明代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于此,因村中有商王高宗庙,人称商村岗,后谐音为尚村岗。 5、马庄村:马姓于明代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于小马庄,后迁徙于东马岗,后演变为马岗。 6、魏桥村:魏姓于名万历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于此,先是居住在柴岗乡魏寨村,再迁徙到吕潭乡魏营村,又迁徙于此建庄,故名。 7、牌坊庄村:明代洪武年间,聂姓先祖于由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扶沟县韭园镇庙头寨村,后又迁到吕潭乡聂老村。因村中出了一位贞洁女子,立有贞节牌坊一座,因名牌坊庄。 8、聂老村:明代洪武年间,聂姓先祖于由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扶沟县韭园镇庙头寨村,后又迁到吕潭乡聂老,赵楼、牌坊庄、聂埠口、汪营、荣庄、冷店、刘店等村。 9、陈大楼村:陈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安徽凤阳府五河县兑河口迁来,先居扶沟县建雄镇(今属太康县,又名瓦子街),后分居此地发家。因建有楼房一座,故名。 10、戏楼村:明朝万历年间,宋氏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地,因村北关帝庙前有戏楼一座,故名。 11、岗叉楼村:陈姓于明洪武年间从安徽凤阳府五河县兑河口迁来,先居扶沟县建雄镇(今属太康县,又名瓦子街),后分居此地发家。因建有楼房一座,故名岗陈楼,后演变为岗叉楼至今。 12、南胡楼村:明朝万历年间,胡姓先祖胡月桂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地兄弟三人,盖有楼房,分居南北,故名南胡楼村北胡楼村。 13、后官营村:朱、李二姓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安徽亳州迁徙此地,两姓关系密切,合建公用坟茔,后茔字演变为营字。分为前官营、中官营(公坟茔地)。 十二、包屯镇 1、谭岗村:明洪武年间,谭姓由山西迁徙河南,先是定居杞县、鹿邑、夏邑等县,万历年间从杞县迁来一支定居于此,岗上建村,因以姓命名。 2、西宋湾村:宋氏在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扶沟宋寨村,清初分居此地,因村庄建在河湾西边,故名。 3、任庄村:任氏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孙岳集,又于正德年间初分居此地,因以姓名村。 4、魏庄村:魏氏在明万历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扶沟县柴岗乡魏寨村,明末又再迁徙到吕潭乡魏营村,又迁徙于此,故名。 5、董岗村:明初初期董姓由安徽颍上迁徙于此地岗上建村,故名。 6、朱口村:朱口是古代蔡河和乌江的汇合处,朱姓在此建庄得名。刘氏始祖刘伯亮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到扶沟东街,后代又分居南街,经明末兵燹,于清康熙年间再迁徙此地落户,村名沿袭至今。 7、郝岗村:明初洪武年间,郝氏始祖郝成与母亲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扶沟入赘于县北韩村马姓人家,后迁入甄村,因人丁兴旺,甄村易名为郝岗村。其后人居住地有白潭镇郝寨、苏庄、郝小庄、崔桥镇侯天、江村镇白亭、包屯镇高岗、以及通许县杨武营、尉氏县老白潭、太康县后庄等村庄。 十三、大李庄乡 1、周楼村:周姓于明朝成化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地。后因清乾隆年间,村人周文跃考中武举后建造楼房得名。 2、潘庄村:潘姓在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地建村,因名。 3、六上村:明洪武年间,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地建村,因村子建在贾鲁河岸,河水冲出砂礓溜,故名溜上,后简称六上。 4、高河套村:明朝永乐年间,高姓先祖高大功由山东茌平迁徙扶沟定居。其后代有一支因建村庄在马家河与双洎河汇合的三角地带,故名。 5、单堂村:单姓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此地建村,因村里修庙堂一座,故名。 6、大李庄村:明洪武年间,李氏始祖李成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河南,其一子徙居太康,一子徙居扶沟县城,后人再徙居轩辕庙村,发户后,村子改名轩辕庙李村,再改今名至今。。 7、柳毛村:明洪武年间,李氏始祖李成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徙河南,其一子徙居太康,一子徙居扶沟县城,后人再徙居此地。此外,包屯镇竹园村、李岗村、李寨村、江村镇冯陵村、汴岗镇宋桥村及柴岗乡小沟沿等地的李姓也是扶沟县城的分支。 8、大河涯:刘氏第九世刘有道,于明末清初迁此,取名小刘庄,有一河沟从村中经过,分为前后两庄,年分别并入朱杨庄、高楼。 十四、城郊乡 1、马家场村:马氏先祖明初由山西迁徙此地定居,在县城西关开设车马大店,称为马家场至今。 2、老龙岗村:明洪武年间,张氏先祖张启文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地岗上建村,因岗势如龙,故名。其后人散居于固城乡鸭冈村、曹里乡黒蟒寨村等地。 3、李堂村:明洪武年间,李氏始祖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地定居,初以开菜园为生。因菜园临近城西关,故名西园村。后又因村东有一观音堂,而改今名。 4、前跨张村:曹氏先祖元朝末年定居此地。明初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来李氏、张氏、郑氏、柴氏、侯氏人家,在曹氏居地东西两侧定居。因张氏人多,村庄东西达有五里长,故名。 5、北石桥村:鲁氏先祖于明末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地定居,因村庄北侧有双洎河上的石桥,故名。 6、郑关村:郑氏先祖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地定居,因定居地有一关帝庙,故名。 7、七里井村:刘氏先祖刘原于明朝由鹿邑迁徙新集,又迁此地定居,开凿一口水井,村子距离县城七里,故名。 8、后张村:张氏先祖于明代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定居,因在马村张寨村后,取名后小庄,年以后改称后张。 9、赵沟村:赵氏始祖于明代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定居,因居住地周围沟壑纵横,故名。 10、八里营村:初名东晓庄,后因该村相传为三国时期曹操扎营处,又距离县城八里地,故改为八里营。 11、拐子王村:元朝末年,王氏始祖由鄢陵县南拐王村迁徙此地,为不忘旧故,取名拐王。明朝洪武年间,又一王姓由山西大同迁徙此定居,因村中大路向东拐弯,故取名拐路王,后演变为今名。 12、拍子张村:明朝永乐年间,张氏先祖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徙此定居,因人少村小,戏称一拍子可以盖住,故名拍子张。此外,明初由山西平阳府移民来扶沟的刘氏始祖刘伯亮,定居于县城东街,靠开菜园为生。其后人刘自强,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官至兵、户、刑三部尚书,成为扶沟望族。 十五、崔桥镇 1、水饭店村:刘氏先祖于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此,最初以经营饭店茶馆为生,故名水饭店。 2、王营村:明初苑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弟兄三人,因政府规定,一姓同胞不许住在一处,兄弟三人就化姓为苑、王、李三姓,以王姓名村。 3、侯天村:明朝万历年间,侯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初以开店为生,故名侯店,后转音为:“侯天”。 4、金指李村:李姓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传说李姓始祖李伟曾经仙人指点形成金指,故名。 5、贺寨村:贺姓始祖于明初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称贺庄,后改名贺家寨,又名贺寨。 6、周岗村:原汉代扶沟七乡十二亭之一平周亭址。周姓又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 7、曹岗:曹氏祖先为陕西宁州人,明“前七子”之首李梦阳的姐姐李香、姐丈曹经,于明弘治丁巳(年)携家游汴,投奔李梦阳,而李梦阳先世在扶沟大岗(即今扶沟县崔桥镇王岗村,民国年间在洪山庙左前方尚存李梦阳衣冠冢和墓碑及后代坟墓,今仍存其址),因同占籍。曹经之子曹嘉,官江西右布政使,其后裔居住在大岗北半部,故名。 (作者授权爱扶沟网独家发布,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爱扶沟网。) 赞赏 |